那片桃花开始,心情就慢慢平复。此刻看着这洞口,她更是整个人都安稳下来。好似洞里的生活,她已寻觅了千百年,才终于找到。
她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走进了洞口,看到这里面是一处村庄。这里土地平坦,道路宽广;这里房屋整齐,土地肥沃。家家炊烟袅袅,人人怡然自得。
鸡鸭狗猪就在土地上奔走,伴随着动物们自由自在的声音,男人们在田里干活,妇人在家里做菜,小孩子们在门前打闹做游戏,老人们则一边看着孩子、一年做着针线活。
这里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非常快乐。这种笑容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快乐,是王念惜从来没有在自己父母身上见过的。
这里的闲适、平和,也是王念惜在上海滩从来没有感受过的。上海滩再繁华,她感受到的却只有冰冷和贫困。而这里,让她觉得那么放松和快乐。
王念惜笑了。她觉得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天堂。
人们渐渐注意到了王念惜,对她的到来充满好奇,问王念惜从哪儿来。王念惜便说自己是渔家女,无意划船过来。人们又问外面是什么时代,王念惜便说是中华民国。
有村民提出要请她吃饭。王念惜吞了吞口水,闻到那阵阵饭香,早就觉得饿了,当下道了谢,也便去了村民家吃饭。接下来的日子,不断有村民过来打听外界的生活,王念惜也就把她见过的上海一一对大家讲了,引来大家阵阵惊奇。
王念惜喜欢这个村庄,有一户人家正好没有女儿,见她年幼可怜,便提出让她跟他们住在一起。王念惜便欣然前往了。她父亲对她母亲很不好,她母亲虽然很爱她,但却很少对她露出什么笑脸。在这个村庄,王念惜似乎才渐渐感到什么是父母之爱。她决定住在这里,一辈子都不再离开。
灵骨斋里,极夜收好针,已不见王念惜的踪影。他猜到这丫头去做什么了,暗自摇摇头,只想她别闯出什么祸才好。
极夜一路去到高铭声的实验室,果然,只见得书架面前的地面上摆放着一本打开的竹简。而王念惜倒在一旁,脸上挂着明媚的笑容,像是做了什么好梦。
极夜皱了皱眉,隔着衣袖捡起了这本竹简,便见得这竹简上写着《桃花源记》。极夜翻看了一下竹简,发现这竟然只是《桃花源记》的半本。啧,看样子这王念惜一时半会儿出不来了。
极夜抱起王念惜,让她回到自己房里躺好。随后拿着半本《桃花源记》敲响了白折的门。
须臾,白折上前打开了门,见着极夜拿着这书来拿自己,便蹙了眉:“怎么了?不会那小丫头——”
“果然是孩子心性。越跟她讲这屋子的东西碰不得,她越要碰。眼下,她的意识已经去了这书构造出来的时空了。这书的下半本若是找不到,她怕很难出来。”极夜道,“你可知道另外一半《桃花源记》在何处?”
第四十一章半部残卷(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