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以被动防御为主,不允许私自向外扩张,对外用兵。
第五军完成全面的土改工作后,再收纳的避难人口,必须全部输送到兰州,由革命司令部统一安置。
郝摇旗和刘体纯本来打算跟着李过不挪窝,继续呆在房山地区和郧西地区。谁料到姬国卿突然决定把他们调到了兰州,并准许他们各自带领一个师的士兵。
他们在房山、郧西地区,掌握的武装组织不下五万人,姬国卿只让他们带两万多一点的人到兰州,他们只能是精益求精,挑选最精壮的人跟着自己来到兰州了。
为了安抚郝摇旗和刘体纯,姬国卿没有打散他们的队伍,只是按照革命军的要求往他们的管理层中派遣了各级的参谋和指导员。
经过短期的休整后,于革命二年十月二十,成立革命军禁卫军,司令姬国卿兼任禁卫军军长。
禁卫军同样下辖三个师,一师师长郝摇旗、二师师长刘体纯、三师师长祁关雄(于八月底从阿拉善盟蒙古回到广武,九月份被调回革命司令部)。
郝刘二人离开“巢穴”后,本来一肚子的怨气,来到革命区的核心兰州后,不但队伍没有被打散,而且还被任命为姬国卿亲自领导的禁卫军师长,二人心情一下子开朗了。
自古以来,守卫在“朝廷”周边的军队都是“朝廷”最信任、最倚重的军队,如果说警卫旅(最近才把司令部的警卫团提升扩编到旅)是“皇宫中”的“禁卫军”,那么此时的禁卫军就是“朝廷”的“御林军”。
跟其他的五个军不同,禁卫军的军长是司令本人,这就说明禁卫军的师长跟其他各军的军长是地位平等的。
初到革命军的核心兰州,就被姬国卿委以重任,郝摇旗和刘体纯有点受宠若惊了。
他们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待遇,其他人是很难猜透原因的。
个中原因,只有姬国卿一人知道。
另外的一个历史中,郝摇旗、刘体纯作为夔东十三家的主要将领,带领着几万农民军在房山一带坚持了十几年的抗清斗争,直到最后战死,可以说是宁死不降。
当然,这些宁死不降的将领当中,还有李过、李来亨、袁宗第、如今在南明阵营的高一功,未来大西阵营的刘文秀、李定国等。
这些人如果投身到革命军阵营,绝对会得到姬国卿的重用并赏识。
如果是吴三桂、李成栋、洪承畴、祖大寿之类的人投身到革命阵营,姬国卿是不会反对的,但绝对不会给这些人兵权,只能让他们当参谋,就跟当下的贺珍一样。
当然,对于这些人,等到革命初步成功后,是不是找机会对他们进行清算,姬国卿以为是有一定必要的。
作为华夏炎黄子孙,投降给汉人势力无可厚非,投降到满清胡虏阵营反过来戕害同胞,这是不能容忍的。
虽然姬国卿的计划中,未来的辽东甚至是远东地区都是华夏的江山,满族八旗子弟也要成为大华夏的一员,彼时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了。
但眼下来说,还是要分得清楚些。
组建禁卫军,是革命司令部搬迁到兰州后,姬国卿发现并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无论什么时候,革命的最核心没有足够强劲的武装保护着,其结果很可能跟银川当时的四军指挥部一样,被突如其来的反叛势力连窝端掉。
郝摇旗和刘体纯从房山一带带来的,都是精挑细选的精锐,这些人都可以当做警卫员来使用。
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些人对革命认识不够,暂时还谈不上对革命的忠心。
第 504 章 禁卫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