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542 章 细化产业[2/2页]

吃饭穿衣 樱井木木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引下研究创新,不断研制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出来,日后这些技术是在原有的公司掌握的技术上面革新的,科研中心无条件将这些技术回馈给相应的公司。
      如果这些技术是全新的领域,那么就需要重新建造工厂和公司,比如说最新的研制成果——玻璃。
      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革命区会有更多的不同领域的公司(在姬国卿指导下,缝纫机的研制工作也进入了最后的收官阶段。还有煤焦油的提炼,以后会派生出更多的产业和公司),科研中心的干股就会越来越多。
      华夏科研中心,自从成立之日起,一直都是革命军的重点保护机构。
      当初,在这里搞研究的人,最低工资标准都是按照班长待遇级别发放的。
      有了各公司的干股后,科研中心研究员的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到了团长同等待遇级别。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问世,这个工资级别还会进一步提升。
      当今,在革命区,“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是华夏科研中心。
      进入华夏科研中心后,即便是学徒级别的新人,每个月都有八两多的工资。
      如果研究出了某个成果,华夏科研中心“主任”姬国卿还会一次性给予相应的研究员额外奖励。
      华夏科研中心得到的公司“干股”,不会被当做工资全部发放掉。
      因为科研工作是需要不断资金注入的,这些干股除了用于研究员们的工资发放外,还要分红给苏横、李家兄弟、曹忠等人当初的这些“投资者”。
      另外,最重要的一个份额就是分给姬国卿。
      不过科研中心研究出什么样的新技术,全部给姬国卿有关,不管姬国卿在某个技术领域提出多少建议,出过多少点子,姬国卿都会从中抽取一成(分红之前的总额度)的份额。
      以当前的三十六家公司的三十六两银子来说,单单姬国卿一个人就可以拿到三两六。
      姬国卿抽取了三两六之后,剩下的部分才会按照当初投资者投资的多少进行分红。
      分红剩下的,就是工资、奖励和未来研究时需要投入的储备资金。
      单以革命区的三十六家制造业公司最终流入姬国卿手中的分成来说,单从华夏科研中心得到的抽成,就相当于姬国卿又开创了一个半的公司。
      随着革命区公司的越建越多,最终成为“寡头”的其实就只有姬国卿一人。
      同样,像苏横、曹忠、李家兄弟这样的早期革命者,他们名下没有任何公司,但是华夏科研中心、姬家的华夏制品公司、曹家的农具公司、谢家的蒸汽机公司等,他们都是投资者。
      革命区的许多家公司,都有他们的一部分份额。
      随着他们手头的份额增多,在未来即将创办的二十一家跟制造业有关的公司和玻璃公司,他们手中的钱多了,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投资的机会。
      他们这些人名下虽然没有公司,但很多的公司都有他们的份额,这些早期革命者此时都是革命区的“寡头”。
      以李家兄弟为例,除去即将开办的二十一家制造业公司和玻璃公司不说,他们两人从华夏科研中心、姬家的公司、曹家的公司、谢家的公司等,每个月得到的分红就是两千五百多两银子。
      投资玻璃公司,两兄弟准备注入十万两银子,手头凑不够时,他们会选择借贷(这是姬国卿教给他们的办法)。

第 542 章 细化产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