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592 章 大西余部之二[1/2页]

吃饭穿衣 樱井木木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革命军还不过仅仅“占领”了甘凉、青海、汉中,蜀中少许地盘的情况下,尽早投靠革命军,可以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毕竟,革命军绝对不会满足于现状。
      革命军的目标是整个天下,未来革命军的发展前景异常广大。
      早早投靠到革命军阵营,就可以占得一个先机。
      等到革命军拿下整个四川,然后再拿下关中,挺进中原和顺长江东去拿下江南,逼迫着南明投降时,孙可望再归顺革命军,“黄花菜都凉了”!
      有着野心的人,都具备有一定政治头脑的。
      在这一点上,李定国无法跟孙可望相比。
      李定国堪称一个“军事家”,但李定国不懂政治。
      行军打仗孙可望可能不如李定国。
      但搞政治,李定国不是孙可望对手。
      正是这个原因,大西余部出现了分歧。
      从政治层面考虑,孙可望主张投靠革命军,从传统道义方面考虑,李定国主张归顺大明。
      毕竟,大西眼下的这些人,生是大明的人,死就应该是大明的鬼。
      革命军跟大顺大西一样都是反对大明的叛贼,李定国不管怎么考虑,都不想继续投靠叛贼。
      再一方面,连当初义父张献忠北上抗清时,就嘱咐四个义子归顺大明,比较重孝道的李定国还是非常愿意坚持义父“教诲”的。
      站在中间立场的刘文秀,从内心考虑,还是赞同李定国多一些。自己从小跟着张献忠闹事,背负了多年反贼的名声,此时是时候拨乱反正,回归于正统,洗刷自己的罪名了。
      正因为刘文秀表露出的一些赞同李定国的意思,让大西首脑人物孙可望不敢一意孤行。
      虽然自己一人的实力比李定国和刘文秀任何一人都强很多,但是李定国和刘文秀联合起来后,自己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在《革命之火》的“三角形定理”中,任何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即便孙可望在大西三巨头这三条边中是最长的一条边,但是另外两条边联合起来,自己就不那么长了。
      这个时候,孙可望有些怀念艾能奇了。
      如果艾能奇不死,或许艾能奇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当然,如果艾能奇不死,艾能奇同样站在李定国那一边的可能不是没有。
      跟孙可望自己比起来,艾能奇也偏向于“忠义”这个层面的。
      如果没有革命军,没有《革命之火》将天下形势分析得洞若观火,孙可望不认为满清能够战胜大明而最终一统天下。
      孙可望很多的时候还赞同大明最终能够中兴,并赶走满清。
      毕竟,大明根基深厚,有着近三百年的基业,不是谁想撼动就撼动的。
      大明之所以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主要是天灾。
      如果接下来几年风调雨顺了,大明这个枯树会枯木逢春、焕发出勃勃生机的。
      等到大明英姿勃发时,满清就只能抱头鼠窜逃回辽东了。
      可是,革命军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既有观念”。
      在《革命之火》中,大明被描述成了满是蛀虫、根系腐败的枯树,已经没有生机了。
      就算没有革命军,大明迟早会被满清碾压到粉碎、渣渣都不剩一丁点。
      大明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满清之所以入关多年无法肃清大明残余势力,就是因为满清人口数量的严重不足。
      满清的人口跟大明比起来,如同蚂蚁相比与大象。
      满清

第 592 章 大西余部之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