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653 章 清廷春秋之二[1/2页]

吃饭穿衣 樱井木木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革命军在宁夏的失利,不是清军多么强大,而是猝不及防被马骏飞背后捅了刀子。
      大清能有今天,靠的都是“非旗人”的帮忙,如果这些“非旗人”不愿意帮助大清了,大清会出现一个什么结果?
      那时候的大清,不但要夹着尾巴逃回辽东,而且还要“躲进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不敢露面”(《革命之火》原话)!
      此时,在大清从革命军手中夺回的宁夏那里,回人好像重新认识到了革命军的好处,近七成的回人逃离了宁夏,躲到了革命军那里去,准备协同革命军杀回宁夏。
      在大清从大顺手中夺取的中原核心地带,穷苦百姓自主组建了什么“榆园军”,在豫东、鲁南、苏北一带学着革命军“闹革命”跟大清对抗。
      在豫南皖北的崇山峻岭中,几年来出现了匪贼般的顺义军。
      如果把已经投靠革命军的定武军算在内的话,单单江北诸地就有三支反抗大清的武装组织。
      大清的各“地方政府”,对榆园军、顺义军、定武军的不作为,不是他们打不过这三支队伍,而是他们开始对大清阳奉阴违了。
      在江南,金声桓、李成栋、姜曰广等人的公然反叛大清,说明《革命之火》的煽动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效果。
      如果不是祖大寿和洪承畴的家眷都被大清朝廷控制着,说不定这两个归顺大清的两个“大佬级别”的汉将也会反叛大清。
      革命军的战力强悍不可怕,可怕的是革命军的舆论攻势太不可思议了。
      此时,大清的阵营中旗人和汉人之间已经出现了裂痕和隔阂。
      各地的清军“出工不出力”,近两年来未为大清取得一寸土地,就是旗人主帅已经有些指挥不动汉人大将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中的多铎。
      这近两年来,多铎为何只跟革命军大战了一场就龟缩不出了?
      这不是多铎害怕了革命军,而是多铎麾下的汉将汉兵不愿意跟革命军厮杀!
      《革命之火》说得没错,大清入关以来确实太依赖汉人了。
      如果没有汉人的帮忙,大清根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果。
      如果逼急了汉人,汉人不肯帮大清的忙了,大清不但会变回到后金,并且还会变回到建州女真,被彻底打回原形!
      没有革命军时,旗人可以对汉人为所欲为,因为汉人根本组织不起来统一的“抗清联盟”。
      革命军的出现,让许多不同的势力统归于革命军旗下,甚至包括羌人、回人和蒙古人!
      最近听说,蒙古人科山尔博被姬国卿提拔进入了“朝廷”,等同于大清的六部尚书。
      革命军如此重用科山尔博,让很多的蒙古人对革命军看法发生了改变。
      如果有一半的蒙古人都投靠了革命军,不用革命军动手,单单投靠革命军的那些蒙古人就可以将旗人打得屁滚尿流。
      如果说大清能有今天是靠了许多“外人”的帮忙,那么大清的这一点优势正一点点被革命军削弱。
      革命军运用“外人”的手段,不比大清差!
      更可怕的是,革命军本身就占着汉人“政权”的名分。
      如果所有的汉人都团结在一起,根本不需要其他任何人帮忙,单单汉人就可以将大清“碾压到粉碎”(《革命之火》语)。
      旗人入关,是借助汉人之

第 653 章 清廷春秋之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