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二十三章 辽东生产建设兵团[2/2页]

司礼监 傲骨铁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类似“开中法”的举措,公公会实施一些,并且他有意在西北重要节镇设置类似国家粮库的大粮仓,但这只是延缓,而非根治。
      想要彻底解决西北流民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往外迁人。如此,不管是朝廷还是公公,只要给移民提供迁移途中的口粮,以及到了地方后的生活简要设施,便可以解决吃饱肚子问题。
      好比,一口大缸的水满了,拿根管子接上往另一个空缸里导流就是。
      西北,是满了水的那口缸;
      辽东,就是空着的那口缸。
      实际上,除了导流移民这个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就是造反,重新洗牌。
      明末农民起义的根源除了日益加深的天灾之外,便是达到三亿的人口帝国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士绅有地,百姓无地。
      把士绅杀了,打土豪分田地,问题也能解决。
      但那意味着人口的大量损失,以及对国家元气的巨大破坏。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都是以千万人口损失为代价的。
      某种程度上,公公也属于士绅这一阶级,甚至,他还属土豪。
      因此,公公不可能搞革命,把自己命给革了的。
      那么,大规模的实边移民就是公公唯一的选择。
      中国人有个奇怪的特性,只要没有战乱,哪怕处于温饱线,哪怕上顿吃了下顿就得隔一顿,但只要饿不死,中国人就不会往外跑。
      他们宁可饿着肚子抱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断然不会往他不熟悉的陌生地方去探寻有没有更好的路走。
      但一旦饿到濒临死亡,中国人的特性就会立即转变,他们会拼命的往周边跑,不管多远,只要有饭吃,他们就肯去。
      在饥饿面前,什么都是假的。只要能有吃的,只要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中国人是可以背井离乡的。
      所以,公公不担心他的移民政策会遭到西北人民的抵制,只要他能提供最简单的保障,可以预计将来至少能有百万规模以上的西北人口源源不断的往辽东迁移。
      东北,可不是女真人说的苦寒之地,更不是不毛之地,而是宝地。
      以奴尔哈赤为首的反动集团从来都没有认真对待过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甚至都没有认真组织过对土地的开垦。
      这源于他们民族特性,源于好逸恶劳,源于不劳而获,源于抢劫更省力气。
      当然,也和女真人口太少,缺乏开垦土地的工具有关。
      魏公公要做的就是增加东北的人口,提供口粮和居住设施,一代两代以后,东北的人口就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那时的东北才真正是属于大明帝国的东北。
      有人,才有领土。
      有人,就不会有什么鞑子。
      近阶段,公公主要考虑将原迁往皮岛的宽甸百姓重新迁回宽甸地区。这一批人本就是宽甸居民,让他们从皮岛迁回故土,无论是生活还是感情上都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另外就是将近八千的朝鲜兵和人数差不多的日本夫役,以及向皇军投降的上万八旗兵捆在一起,组成一支专门屯田的大兵团。
      只要这些人能够在建州地区垦荒三到五年,他们就可以归国(释放)。如果不愿归国,就分给每人至少三十亩土地,并允许和当地女子结合,从此扎根帝国东北这块土地之上,成为帝国公民。
      公公相信,只要能对这些农业兵不加歧视,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这支大兵团就一定能通过他们的双手为帝国生产出白花花的粮食。
      如此一来,因为改土归流以及屯田政策的实施,原先?英所期盼的“特权”就自然不存在了。
      公公给?英的优待是可以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建州知县,这和?英所希望的继承其父奴尔哈赤龙虎将军的想法肯定天壤之别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 辽东生产建设兵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