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3章 帝释天主说[2/2页]

龙神异界维和记 晶逝潇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  不嗔恚需要先修习慈悲心,然后才能成就不嗔恚的戒律。人间行慈悲心很难持久,如同用刀斩水,随破随合。护持不嗔恚戒律也是这样。
      不嫉妒戒发作的时候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见到他人得利,见到他人快乐,见到他人相貌端正,身体强健,智慧聪明,见到他人修道得福,总之是一切好事,这个时候才会有嫉妒心。所以嫉妒心发作是有特定时节条件的。
      骄慢心起的时候也是有条件的。见到愚痴人,丑陋的人,贫穷的人,污秽的人,总之聋盲瘸瘦等残废人,少数民族,野蛮人,骄慢的心才会升起。所以骄慢心发作也是有其时节条件的。
      因此世间凡人的心戒难以护持,虽然强行把持,总是经常忘记。普通人修持十善果报,虽然可以获得大人福报。但是不如天人修持十善,其光明神通,饮食福禄的福德好。知晓宿命的能力也更胜一筹。所以天界修行十善的果报胜过人间。”
      “我擦,九彩龙神天尊,我们做好人有啥意思,还不如做个恶人,你现在讲佛家的东西,无非是做一个善人好人,现在好人难做,你过马路扶老大爷过马路,过去一定说你是一个煞笔,别说了!”墨剑有点气愤的说着。
      完颜常兴并没有理会墨剑的不满。
      “帝释天主向野干说:就像您说的那样,凡人修行十善,心道三戒难以护持,天人也是这样啊,嫉妒嗔恚,骄慢邪见。这样的心也是有的。怎么说福报胜过人间呢?野干说:天人虽然也有,但是不同于人间。为什么呢?天人福报好,苦少乐多。烦恼心轻,世人福报薄,乐少苦多,烦恼心重。
      帝释天主问道:诸位天人的习气享乐心重,如同猿猴一样,现在修持十善,以后如果不慎违犯了,该怎么办呢?
      野干回答:曾经听闻老师说:人修行十善,如果一时毁犯,作了十恶业,因该向贤明福德的人,把所做的事情表白忏悔。然后重新受持十善。这样就不会缺失戒律。为什么呢?十善法戒,如同秧苗,烦恼就如同杂草,相互妨碍。应当铲除杂草,纯是秧苗自然会有好的收获,有了好的收成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帝释天主和诸位天人听了如此正法,十分高兴。不再忧虑天福享尽后堕落到三恶道。大家又思维:修行十善的功德虽然没有苦报,但是依然会有生死,不能免除无常,还有他化自在天王见人修福,心中嫉妒,想办法制造困难,让人忘记善业,造作恶业,这样就会有苦报。于是又向野干问道:修行什么功德能够不死,不让魔王惑乱呢?
      野干回答:曾听师傅说道,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魔王波旬不能破坏。是因为心不迷惑的缘故。生生世世智慧明了,知晓宿命,能知晓宿命就不会做恶业,心清净的缘故,证得无生法忍,道业不退。远离生死过患。帝释天主说:菩萨道应该怎样修呢?野干回答:曾听师傅说:求佛道的人从根本上来说先要广泛学习诸法因缘,明了因缘果报,信心就会坚固。信心坚固自然会精进修行,不造一切恶业因缘。纯善的心不再放逸,智慧就会成就。这包括了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帝释天主说:如您所说,三十七品助菩提道,其含义广大深远,不是我们狭小的智慧所能明了,怎样才能开始修行菩萨道呢?
      野干回答:曾听师傅说过,修行菩萨道要用善巧方法调伏六根。什么是善巧的方法呢?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调伏六根的善巧方法。
      帝释天主说:请您讲一讲六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野干回答说:第一是布施,对世间物没有眷恋和痛惜,能够破除贪吝的心。第二是持戒,不做恶行即是持戒。三是忍辱,遭遇恶事而不怀报复是为忍辱。四是精进,修行道业而不怠懈退悔为精进。五是掸定,收摄自心,不起邪念。六是般若,修习般若智慧破除烦恼无明。这六波罗蜜的善巧方便之力可以调服六根。
      还有四种方法可以制服六根,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喜心,四是舍心。这四种称为四无量心。
      帝释天主问道:怎样施行慈心呢?野干说:见到人有灾厄,应当起慈心,帮助救护,令得其所。
      什么是悲呢?见到众生因为无明爱渴,造作生死业缘,轮转五道,受苦无休,不能解脱,所以不能懈怠,应该精进修习智慧,速证佛果。成佛后用智慧光明破除众生无明黑暗,令见光明,免除种种痛苦,业因缠绑。虽然没有成佛,凡是所做的一切善业都回向众生,愿其安乐,众生罪业,我来代替,这是悲心。
      什么是喜呢?如果见到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佛果,一定鼓励帮助、随喜赞叹。见到他人欢乐,自心亦喜,见到貌美端正的人,勇敢健壮的人,以及富贵的、有智慧的人,见到有慈悲心的人,孝顺的人,总之一切善人,都鼓励帮助,随喜赞叹。这是喜心。
      什么是舍呢?凡所做一切功德,有恩于人,不希望得到现报,不希望此生得报,也不希望将来的回报,这是舍。
      这四件事做到了,叫做四无量心。众生无量无边,所以慈心也无量无边,悲心、喜心、舍心同样无量无边。所以叫四无量心。加上前面六波罗蜜,称为十波罗蜜。这十波罗蜜包括了一切菩萨道的修学。”

第263章 帝释天主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