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物实验室。培养槽里,从温泉分离的嗜热菌正在发光发热,菌落表面温度维持在八十度。他们用纳米导管将热能导入储能舱,菌群产生的生物酶同时修复着金属裂纹。三小时后,线圈温度回升至安全值,裂痕处凝结出琥珀般的生物胶质。
次日清晨,奇景出现了。光伏板表面的冰层在阳光下融化成万千道细流,浇灌得板下沙打旺越发葱郁。更妙的是,夜间冻结的沙尘被冰水胶结成多孔结构,形成天然的保温层。周院士捧起块多孔沙砖惊叹:“这简直是戈壁赐予的礼物!“
第十五天,基地迎来终极考验。特大沙尘暴与强寒流同时来袭,天地变成混沌的旋涡。吴浩守在指挥中心,看各项数据在警报线上疯狂跳动。突然,所有屏幕同时闪烁——光伏矩阵在沙暴与低温双重打击下全面离线。
“启动39;共生协议39;。“吴浩沉声下令。刹那间,基地所有系统切换至生物能源模式:嗜热菌群组成供热网络,沙打旺根系发电系统激活,甚至试验田里的转基因蚯蚓都在分解有机物产热。微弱的生物荧光在沙暴中顽强闪烁,宛如大地脉动。
最危急时刻,吴浩带人冲向露天靶场。那里架设着应急发电装置——一组利用风沙摩擦生电的仿生树。他们在能见度不足一米的沙暴中摸索前进,防寒面罩结满冰沙。当最后一道闸门合拢,仿生树的叶片在狂风中高速旋转,产生的电流如甘霖注入电网。
风暴持续了整整三天。当天空终于放晴,人们走出掩体时,发现基地已被沙尘掩埋大半。但令人惊喜的是,所有关键设备都因祸得福:沙尘在低温下形成的保温层,使储能效率提升12%;光伏板表面的纳米涂层经风沙打磨后,光转换率反而提高3.7%。
庆功宴设在星光下。炊事班用太阳能烤炉做起羊肉焖饼,焦香的饼皮裹着沙葱羊肉,咬下去满口酥脆。孩子们在光伏板间追逐萤火虫——那是生物实验室培育的发光菌群,在夜色中画出一道道绿宝石般的轨迹。
吴浩端着奶茶走向试验田。经过极端天气洗礼,新培育的“戍边杨“已长到一人高,银白色树皮在月光下闪着金属光泽。他触摸树干时,惊奇地发现内部有微弱电流涌动——这些转基因植物的木质部已进化成天然导线,能与基地电网实现能量交换。
夜深时,周院士将吴浩带到了望塔顶。月光下的戈壁宛如银海,光伏阵列如泊在岸边的舰群。“知道为什么选择戈壁吗?“老人指着远方,“极端环境不是障碍,而是最苛刻的导师。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共生,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他展开最新的监测报告:基地周边降水量三年增长17%,沙尘暴频率下降31%,甚至观测到绝迹多年的沙狐种群。更深远的是,各项技术在边防哨所应用后,驻守官兵再不用顶风冒雪运送物资,哨所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喜欢。
四千二百六十六章 挑战即将开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