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四千二百八十一章 灵湖之光[2/2页]

军工科技 止天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还记得我们在敦煌讨论的39;文化共鸣39;系统吗?把它升级到星链的底层架构,我要让八篱会议现场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技术不是武器,而是文明对话的声带。“
     微传媒地下实验室的恒温系统将温度控制在23.7℃,这是星链神经接口设备的最佳运行环境。李寒戴着最新款的“共鸣“头盔,眼前的全息屏上,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张议潮出行图》正在进行量子级别的细节重构。当他集中意念想象琵琶的音色时,虚拟壁画中乐伎的指尖竟微微颤动,空气中响起一阵若有若无的弦鸣。
     “成功了!“年轻的工程师小王差点撞翻旁边的液态氮容器,“神经信号与壁画元素的量子纠缠率达到92.3%,比上次测试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林薇轻轻戴上头盔,瞬间被卷入一个由光与声构成的漩涡。她发现自己置身于虚拟的敦煌夜市,却不再是旁观者——当她伸手触碰一个卖胡饼的虚拟商贩时,对方眼中闪过惊讶的神色,用唐音说道:“这位女史可是要买刚出炉的胡麻饼?“她这才意识到,“共鸣“系统已经进化到能根据用户的神经信号模式生成个性化交互剧情。
     更神奇的是,当她在虚拟空间中哼唱起记忆中的江南小调,不远处一位弹奏箜篌的虚拟乐师竟停下演奏,侧耳倾听片刻,随即用箜篌应和起来。李寒的声音从耳机传来:“系统正在分析你的声波记忆图谱,自动匹配敦煌壁画中对应的音乐元素。看到那位乐师袖口的花纹了吗?那是根据你的脑电波频率实时生成的装饰图案。“
     与此同时,公关部的张雯正在对接非洲联盟的数字文化部门。她的电脑屏幕上,尼日利亚的孩子们戴着轻量化星链设备,在虚拟的长城上奔跑,他们的笑声被转化为金色的光粒,汇入“人类记忆基因库“的数据流。“我们准备在八篱会议上展示这个,“张雯指着一段视频,画面中一个非洲少女通过星链“触摸“到东国的古琴,她的手指在虚拟琴弦上滑动时,琴弦竟发出了非洲科拉琴的音色,“这就是文明共振的最佳证明。“
     吴浩则在与浩宇科技的新能源团队进行加密通话。“柏林那边的阻力越来越大,“耳机里传来浩宇欧洲分公司CEO的声音,“他们突然提高了储能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参数正好卡在我们新一代星链芯片的安全阈值上。但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关联——提出新标准的德国研究所,背后最大的资助方正是水果互动的欧洲子公司。“
     “意料之中。“吴浩看着窗外灵湖上升起的薄雾,“告诉柏林团队,把新能源物流车的LED屏全部换成星链的文化互动界面,从明天起,每辆货车都是移动的数字文明展示窗口。当他们用技术壁垒封锁时,我们就用文明交流凿开缝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圆形会议大厅里,水晶灯的光芒与全息投影的冷光交织。林薇站在发言台中央,身后的巨幕上缓缓展开一幅由全球用户共同绘制的“文明星图“——每个光点代表一个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光带则象征着不同文明间的交互数据。
    喜欢。
  

四千二百八十一章 灵湖之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