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列位,这“老将请缨”的故事,后来成了千古美谈。七十三岁的年纪,本该在家安享晚年,可赵充国为了国家,还愿意披甲出征,这份忠诚和勇气,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后来《汉书》里说他“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这评价真是一点都不假。
赵充国带着一万大军,走了十几天,到了金城。这时候,羌人已经占领了金城以西的几个据点,还派兵在黄河边巡逻,想阻止汉军过河。赵充国到了金城,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先扎下营寨,派人去侦察羌人的布防。
侦察兵回来禀报:“将军,羌人在黄河对岸的渡口,派了几千人防守,还把船只都拉到了岸上,咱们很难过河。”赵充国听了,想了想,说:“羌人以为咱们会从正面渡口过河,肯定防备很严。咱们不如绕到上游,找个隐蔽的地方偷渡,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天夜里,赵充国让一部分士兵在正面渡口虚张声势,点燃火把,假装要过河,吸引羌人的注意力。他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悄悄绕到上游十几里的地方,那里有个浅滩,水流不急。汉军将士们牵着马,小心翼翼地淌过黄河,没发出一点动静。等过了河,赵充国立刻下令,让士兵们休息片刻,然后朝着羌人的防守据点进发。
那边羌人还在盯着正面渡口的火把,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回头一看,汉军已经到了跟前!羌人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敢抵抗,纷纷扔下武器逃跑。赵充国没让士兵们穷追,只是占领了据点,缴获了羌人留下的粮草和船只。
过了黄河,赵充国继续进军,到了罕羌的聚居地附近。这时候,手下的将领们都劝他:“将军,咱们不如趁势进攻罕羌,先杀杀羌人的威风!”赵充国却摇头说:“不行。罕羌虽然和先零羌一起叛乱,可他们是被胁迫的,不是主谋。咱们要是现在打他们,他们就会和先零羌抱成一团。不如先放过他们,去打先零羌,等先零羌败了,罕羌自然会归附。”
将领们还是不放心:“可要是咱们去打先零羌,罕羌在后面偷袭咱们怎么办?”赵充国笑着说:“咱们可以派人去罕羌那边,告诉他们,朝廷只打先零羌,不打罕羌。只要他们不帮先零羌,咱们就给他们赏赐。”说完,他就派了一个使者,带着一些丝绸、粮食,去见罕羌的首领靡当儿。
靡当儿就不想跟着先零羌叛乱,见汉军使者来了,赶紧接见。使者把赵充国的话一说,还送上了赏赐,靡当儿立刻高兴地说:“请你告诉赵将军,我们罕羌绝不出兵帮先零羌,要是有先零羌的人来,我们还会告诉汉军!”
使者回来禀报,赵充国放心了,立刻率领大军,朝着先零羌的大营进发。先零羌的首领狼何,以为罕羌会帮自己和汉军打第一仗,没怎么防备汉军,结果被赵充国打了个大败。汉军斩杀了上千个先零羌人,还缴获了几万头牛羊、几千辆马车。狼何带着剩下的先零羌人,逃到了湟水南岸的山里。
赵充国率军追到湟水边,手下的将领们又劝他:“将军,咱们赶紧过河追吧,把先零羌一网打尽!”赵充国却又停下了,说:“咱们要是穷追不舍,他们狗急跳墙,反而会拼死抵抗,咱们会有损失。不如就在这里扎营,等着他们粮尽投降。”
果然,过了没几天,就有不少先零羌人从山里出来投降,赵充国对投降的羌人很好,不仅给他们粮食,还让他们回去劝其他人投降。没几天,又有几千先零羌人来投降,狼何见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少数亲信,逃到匈奴去了。
先零羌的叛乱基本平定了,可赵充国却没急着班师回朝。他看着金城以西的大片荒地,又想到大军的粮草都是从内地转运来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心里有了一个主意——屯田。
什么是“屯田”呢?简单说就是让士兵们在不打仗的时候,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这样一来,大军的粮草就不用从内地转运了,节省了开支;二来,士兵们分散在各地屯田,还能起到镇守地方的作用,防止羌人再次叛乱;三来,开垦的荒地多了,以后还能让内地的百姓迁过来居住,充实边疆。
赵充国把这个主意写成奏疏,派人送到长安,奏请宣帝同意。可宣帝看了奏疏,却有些犹豫,觉得屯田耗时太长,不如让大军趁机把剩下的羌人都消灭了,早日班师。他给赵充国下了一道圣旨,说:“老将军,如今羌人已败,不如乘胜追击,一举剿灭,何必留在那里屯田?”
赵充国接到圣旨,没有盲从,而是又写了一道奏疏,详细解释屯田的好处。他在奏疏里说:“陛下,臣算了一笔账,大军一万,每天要吃粮食几十石,从内地转运过来,每石粮食要花几百钱,一年下来就是几千万钱,这对朝廷是很大的负担。要是留五千士兵屯田,开垦两千顷荒地,一年能收粮食几十万石,足够大军吃用,不用再从内地转运。而且,士兵们屯田,羌人见咱们久驻不走,就不敢再叛乱;当地的百姓也能安心种地,边疆才能真正安定。”
宣帝看了这道奏疏,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就把奏疏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赵充国,说屯田是“安边良策”;另一派反对,说“屯田太慢,恐羌人复叛”。宣帝又给赵充国下了圣旨,让他再考虑考虑。
赵充国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又写了第三道奏疏,说:“陛下,羌人剩下的不多了,都是些老弱妇孺,构不成威胁。要是咱们强行进攻,不仅会有士兵伤亡,还会让羌人怨恨朝廷,以后还会叛乱。屯田不仅能解决粮草问题,还能安抚羌人,让他们慢慢归附朝廷,这才是长久之计啊!”
这一次,宣帝终于被说服了,同意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赵充国接到圣旨,立刻开始安排屯田。他把一万大军分成两半,五千人继续镇守各地,防备残余的羌人;五千人开垦荒地,种植小麦、粟米。他还规定,士兵们屯田的时候,要和当地的羌人友好相处,不许欺负他们;要是羌人愿意来帮忙种地,还可以给他们粮食作为报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刚开始,有些羌人对汉军屯田还有些害怕,不敢靠近。可后来看到汉军士兵不仅不欺负他们,还经常给他们送些粮食、工具,就慢慢放下了戒心,有些羌人还主动来帮汉军种地。赵充国见了,很高兴,经常亲自到田地里,和羌人一起干活,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
过了几个月,荒地变成了良田,金灿灿的小麦熟了,士兵们收割了几十万石粮食,堆满了粮仓。当地的羌人也都愿意归附朝廷,再也没人提叛乱的事了。赵充国又上书宣帝,说:“陛下,如今边疆已安,臣请求撤掉一半的军队,只留五千人屯田,足够镇守边疆了。”宣帝同意了,撤回了五千士兵,只留赵充国带着五千人在边疆屯田。
这“屯田之策”,是赵充国对汉朝边疆治理最大的贡献。后来,汉朝在西域、北疆等地,都采用了屯田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还稳定了边疆,促进了民族融合。直到后世,很多朝代都借鉴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比如唐朝的“府兵制”、明朝的“卫所制”。可以说,赵充国的这一策,真的是“安边万世”的良策!
赵充国在边疆屯田一年多,边疆彻底安定了,残余的羌人要么归附朝廷,要么逃到了匈奴,再也没有叛乱的迹象。这时候,赵充国已经七十四岁了,身体虽然还硬朗,可也有些力不从心了。他上书宣帝,请求退休,说:“陛下,如今边疆已安,臣年事已高,请求陛下允许臣退休回家,让年轻的将领来接替臣的职位。”
宣帝看了奏疏,很感动,觉得赵充国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他下旨,同意赵充国退休,还封他为“营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让他回到长安养老。同时,宣帝还下令,在边疆继续推行屯田之策,让边疆永远安定。
赵充国回到长安后,虽然退休了,可宣帝还是经常派人去请教他边疆的事务。有时候遇到匈奴、羌人的问题,宣帝拿不定主意,就会把赵充国召进宫,让他出谋划策。赵充国每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给宣帝提了很多好建议。
到了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赵充国病重。宣帝亲自去他家探望,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心里很不是滋味,说:“老将军,你为国家立了这么多功,朕永远不会忘记你。”赵充国拉着宣帝的手,说:“陛下,臣只希望陛下能永远重视边疆,善待百姓和四夷,让汉朝永远太平。”没过多久,赵充国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
赵充国去世后,宣帝很伤心,追赠他为“壮侯”,还让他陪葬在汉武帝的茂陵旁边——这可是汉朝大臣最高的荣誉,只有对国家有大功的人才能享受到。后来,宣帝为了纪念那些对汉朝有大功的大臣,在未央宫的麒麟阁上,画了十一位大臣的画像,赵充国就是其中之一,画像下面还写着他的功绩,让后人永远纪念他。
《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写赵充国的时候,评价很高,说他“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还说他“七十余岁,气盖三军,功成屯田,为后世法”。这几句话,概括了赵充国的一生,也说出了他的历史地位。
喜欢。
第25章 老当益壮赵充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