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章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2/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同出征,若能成功,是国家之福;若不成功,我们二人一同领罪!”
     陈汤见甘延寿答应了,大喜过望,连忙让人给甘延寿披上铠甲,两人一同登上高坛,下令军队出发。四万大军,分成两路,浩浩荡荡地向郅支城进军。
     这一路行军,可真是艰苦啊!西域的戈壁滩,白天烈日炎炎,沙子被晒得滚烫,士兵们走在上面,脚底板都快被烫熟了;到了晚上,又寒风刺骨,气温能降到零下好几度,不少士兵都冻得瑟瑟发抖。而且一路上水源稀少,粮草运输也困难,有时候士兵们只能靠吃干粮、喝积雪。
     可陈汤和甘延寿却毫无怨言,他们亲自走在队伍前面,鼓舞士兵们的士气。陈汤还特意下令,严禁士兵劫掠沿途的百姓,若是遇到西域小国的部落,还主动送上礼物,说明汉朝出兵是为了讨伐郅支,与他们无关。这样一来,沿途的西域部落不仅没有阻拦汉军,反而还主动给汉军提供粮草和向导,大大加快了行军速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走了将近一个月,汉军终于抵达了康居国境内。陈汤得知,郅支最近又派了不少人去劫掠康居的百姓,康居的部落首领对郅支恨之入骨,便派人去联络这些部落首领,让他们配合汉军作战。这些部落首领一听汉军要来讨伐郅支,纷纷表示愿意帮忙,还把郅支城的防御情况告诉了陈汤:郅支城分为内外两重,外城是土城,内城是木城,城外还有一道护城河,城上驻守了不少匈奴士兵,郅支还招募了不少西域的勇士,组成了一支“外籍兵团”,防守十分坚固。
     陈汤听了,心里有了底。他和甘延寿商议,决定先派一支小部队去试探一下郅支城的防御,同时麻痹郅支,让他以为汉军只是小股部队,放松警惕。果然,郅支见汉军只有几百人来攻城,便没放在心上,还亲自登上城头指挥作战。可他没想到,这只是陈汤的诱敌之计。
     第二天一早,陈汤和甘延寿下令,四万大军全部出动,将郅支城团团围住。陈汤站在阵前,亲自擂鼓助威,大喊道:“将士们!郅支杀我汉使,辱我汉朝,今日便是我们为汉使报仇,扬我汉威的时候!谁能第一个登上郅支城,赏金封侯!”
     士兵们听了,士气大振,纷纷呐喊着冲向郅支城。汉军的弓箭手先是对着城头一阵猛射,箭如雨下,城上的匈奴士兵纷纷中箭倒地;接着,汉军的盾牌手冲到护城河前,用木板和沙袋填平了护城河,后续的士兵拿着长戟和云梯,开始攻城。
     郅支城的匈奴士兵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在城上往下扔滚木礌石,还用火把点燃了汉军的云梯,不少汉军士兵都被砸伤、烧伤。可汉军士兵却毫无惧色,前赴后继地往上冲。西域联军也不甘落后,乌孙的骑兵绕到郅支城的侧翼,发起猛攻;康居的士兵则负责攻打外城的城门,试图从城门突破。
     双方激战了整整一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汉军终于攻破了郅支城的外城。郅支见外城失守,慌了神,连忙下令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到内城,死守内城。陈汤见外城已破,便下令暂停攻城,让士兵们休息一晚,第二天再攻内城。
     当天晚上,郅支想趁着夜色突围,他亲自带着几百名精锐骑兵,从内城的西门冲了出来。可陈汤早就料到他会突围,提前在西门外埋伏了重兵。郅支的骑兵刚冲出来,就被汉军的弓箭手包围了,一阵箭雨过后,郅支的骑兵死伤大半,郅支本人也被一箭射伤了肩膀,只能狼狈地退回内城。
     第二天一早,陈汤下令发起总攻。汉军和西域联军从四面八方冲向内城,内城的匈奴士兵虽然拼死抵抗,可终究寡不敌众。没过多久,内城的城门就被汉军攻破了,士兵们蜂拥而入,与匈奴士兵展开了巷战。
     郅支见大势已去,便带着自己的妻妾和亲信,躲进了内城的宫殿里。汉军士兵很快就包围了宫殿,大喊着让郅支投降。可郅支宁死不降,还拿起弓箭,射杀了几名汉军士兵。陈汤见状,大怒,下令士兵们放火烧宫。
     宫殿很快就被大火包围,郅支的妻妾们纷纷哀嚎着四处逃窜,不少人被烧死在宫里。郅支本人也在混乱中被一名汉军士兵斩杀,首级被砍了下来,送到了陈汤面前。陈汤看着郅支的首级,长出了一口气,对甘延寿道:“将军,我们成功了!郅支已死,汉使的仇报了,西域的隐患也除了!”
     甘延寿看着郅支的首级,也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握住陈汤的手,道:“子公,若不是你力排众议,果断出兵,我们也不会有今日之功啊!”
     随后,陈汤下令清点战果:此战共斩杀郅支单于及其手下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匈奴士兵有一千多人。汉军还从郅支的宫殿里搜出了当年谷吉等汉使的节杖和印信,证明了郅支杀汉使的罪行。
     陈汤让人把郅支的首级装在木匣里,派使者快马送往长安,同时附上了一封奏疏。这封奏疏里,就有那句流传千古的豪言:“臣闻天下之天下,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今的天下,就是要统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归附汉朝,只有郅支单于叛逆不服,还以为汉朝不能制服他。郅支单于残暴对待百姓,罪恶滔天。我甘延寿、陈汤率领正义之师,替天行道,依靠陛下的神灵保佑,终于攻克敌人,斩杀了郅支单于及其手下。应该把郅支的首级挂在长安槁街(汉朝专门安置外国使节的地方)的蛮夷邸之间,让天下人都知道,凡是敢侵犯强大汉朝的人,就算跑得再远,也一定会被诛杀!
     使者带着郅支的首级和陈汤的奏疏,日夜兼程地赶往长安。消息传到长安,元帝和大臣们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陈汤和甘延寿真的能斩杀郅支,而且还打得这么漂亮。元帝拿着陈汤的奏疏,读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时,更是激动得拍案叫好,道:“好一个陈汤!好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才是我大汉的将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那些大臣们,对此事却有不同意见。石显、匡衡等大臣,早就看陈汤不顺眼,他们觉得陈汤“矫诏”出兵,是目无君上,虽然立了功,但也不能姑息,否则以后大臣们都学他“矫诏”,朝廷的法度就乱了。他们纷纷上奏,说陈汤“擅兴师旅,矫诏行事,论罪当诛”,就算不杀,也该削去官职,贬为庶民。
     而刘向等支持陈汤的大臣,则反驳道:“陈汤、甘延寿出使西域,为国除害,斩杀郅支单于,报了汉使被杀之仇,扬我汉威于西域,此乃不世之功。‘矫诏虽有不妥,但也是为了国家利益,若不是他们当机立断,恐怕郅支早已势力壮大,后患无穷。陛下若因小过而忘大功,不仅会让陈汤寒心,还会让边疆的将士们失望,以后谁还敢为国家效力?”
     双方争论不休,元帝也犯了难。他既觉得陈汤“矫诏”不对,该治罪,可又觉得陈汤的功劳太大,若真的治罪,确实说不过去。最后,元帝权衡再三,决定采纳刘向的意见,不治陈汤、甘延寿的“矫诏”之罪,反而对他们论功行赏: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升任长水校尉;封陈汤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升任射声校尉。
     陈汤的食邑比甘延寿少了不少,官职也低了一级,这里难免有石显、匡衡等人的暗中作梗,但能被封为关内侯,也算是对他功绩的认可了。消息传到西域,陈汤和甘延寿都十分高兴,他们下令将投降的匈奴士兵分给西域诸国,又安抚了康居国的百姓,然后带着军队返回了西域都护府。
     可陈汤的仕途,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他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又有些贪财。在西域的时候,他曾把缴获的一些财物据为己有,这事后来被人揭发,朝廷虽然没有重罚他,但也削去了他的部分食邑。后来,他又因为得罪了石显等权贵,被多次贬官,最后甚至被罢官为民,流放到了敦煌。
     直到成帝年间,刘向的儿子刘歆上书为陈汤鸣冤,说陈汤“斩郅支单于,威震外国,武畅西海,汉元以来,征伐方外之将,未尝有也”,成帝这才下令召陈汤回长安,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可此时的陈汤,已经年老体衰,加上多年的贬谪生活,身体早就垮了,没过多久,就病逝在了长安。
     陈汤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有“不孝”的污点,有“矫诏”的冒险,有贪财的毛病,可他也有“敢为天下先”的胆气,有“运筹帷幄”的智谋,更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他的功绩,不仅仅是斩杀了一个郅支单于,更重要的是,他用一场远征,向天下证明了汉朝的强大,让西域诸国不敢再轻视汉朝,也让后世的汉人,永远记住了那句充满民族自信的豪言。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喜欢。
  

第27章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