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章 魏武帝曹操[1/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汉末烽烟起九州,孟德雄才冠诸侯。
     官渡奇谋平朔土,赤壁余波撼江流。
     治世能臣留誉在,乱世奸雄载史悠。
     千秋功过谁评说?一部风云付评喉。
     列位,这一章咱们说的这位,是东汉末年的“弄潮儿”,是三国曹魏的“奠基人”,是史书上褒贬不一的“奇人”,此人便是姓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操是沛国谯县人,也就是如今的安徽亳州。他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的大宦官,曾侍奉过四任皇帝,官至大长秋,封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花钱捐了个太尉,位列三公。这般家世,在当时的世家大族眼里,算不得“清贵”,毕竟沾了“宦官之后”的名头,难免被人瞧不起。可也正是这样的出身,成就了曹操传奇的一生。
     年少时的曹操,就与那些世家子弟不同。《三国志》里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简单说就是聪明机灵,鬼点子多,不爱走寻常路,整天呼朋唤友,四处游荡。当时有个大名士叫许劭,擅长给人“评品”,曹操特地找上门,非要许劭给个评价。许劭起初不愿说,架不住曹操软磨硬泡,最后憋出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反倒哈哈大笑——这评价,算是把他一辈子都说明白了。
     灵帝熹平三年,二十岁的曹操得了个官职,叫洛阳北部尉。这官不大,管的是洛阳城北边的治安,可洛阳是京城,权贵多如牛毛,寻常人在这个位置上是夹着尾巴,不敢得罪人。曹操不信邪,一上任就做了五色棒,挂在衙门左右,立下规矩:“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没过多久,宦官蹇硕的叔父犯了夜禁,蹇硕是灵帝身边的红人,没人敢惹,可曹操不管这套,当场把人抓了,按规矩用五色棒打死。这一下,洛阳城北的权贵都怕了,没人再敢轻易犯禁。
     时间到了中平元年,张角兄弟领着黄巾军席卷天下,朝廷急着募兵平叛,曹操被拜为骑都尉,跟着皇甫嵩、朱儁去打颍川的黄巾军。这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虽说没立什么大功,可也得了些战场经验,还因功升了济南相。在济南相任上,他又干了件大事——当地有十多个县的长官,靠着巴结权贵贪赃枉法,曹操一到任,就把这些人全给罢免了,吓得其他贪官要么辞官,要么收敛,济南的风气一下就清了。可也正因如此,他得罪了不少权贵,怕遭报复,干脆托病辞官,回了谯县老家,在城外盖了间屋子,一边读书,一边打猎,等待时机。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想诛灭宦官,召了董卓进京帮忙。可董卓是个“豺狼”,一进洛阳就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还纵容士兵烧杀抢掠,把洛阳搅得鸡犬不宁。天下诸侯见状,纷纷起兵讨董,曹操也在陈留招兵买马,凑了五千人,加入了讨董的队伍。
     当时讨董的诸侯,在酸枣会盟,号称“十八路诸侯”,可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天天摆酒设宴,没人敢真的去打董卓。曹操看不过去,站出来说:“咱们举义兵,是为了诛灭暴乱,如今诸侯齐聚,却瞻前顾后,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可没人听他的。曹操没办法,只好自己带着五千人去打荥阳,结果遇上了董卓的部将徐荣,寡不敌众,打了个大败仗,自己还中了箭,坐骑也没了,多亏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才侥幸逃了出来。
     逃回来的曹操,看着酸枣的诸侯依旧醉生梦死,心里凉透了,知道这些人成不了大事,于是离开酸枣,去扬州再募了些兵,然后带着队伍去了河内,投奔了袁绍。可他心里清楚,袁绍这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跟着他也没出路,所以一边跟着袁绍,一边悄悄发展自己的势力。
     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军涌入兖州,杀了兖州刺史刘岱,兖州的官员慌了,派人来请曹操去当兖州牧。这可是个天大的机会——兖州是块宝地,有兵有粮,曹操立马答应,带着队伍去打黄巾军。他知道黄巾军人数多,但大多是流民,没什么纪律,于是用了“围而不打,劝降诱降”的法子,打了几个小胜仗后,就派人去劝降黄巾军。最终,百万黄巾军里,有三十多万人投降,曹操从中挑选了精锐,组成了一支军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青州兵”。这青州兵,成了曹操日后逐鹿天下的“本钱”,而兖州,也成了他的第一个“根据地”。
     有了根据地,有了军队,曹操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粮”的问题。当时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军队常常没饭吃,甚至有“人相食”的惨状。曹操想了个办法——屯田。他让枣祗、任峻等人负责,把无主的土地收回来,分给流民耕种,流民一边种地,一边当兵,官府给他们提供种子和农具,收获后和官府分成。这就是“屯田制”。没几年,兖州就“仓廪皆满”,曹操的军队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后来他还把屯田制推广到其他地方,成了他“强兵”的关键——这就是他军事思想里“重视屯田养兵”的由来,毕竟“兵无粮自乱”,他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几年,曹操一边稳固兖州,一边向外扩张:打跑了吕布,收复了濮阳;击败了袁术,让袁术再也不敢北上;还迎回了流落在外的汉献帝,把献帝安置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步棋,走得太妙了——从此,曹操不管打谁,都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名正言顺;而天下的人才,也因为“天子在许昌”,纷纷来投奔他,荀彧、郭嘉、程昱这些顶尖谋士,都是这时候来投奔的。
     不过,真正让曹操“一统北方”的,还是官渡之战。建安五年,袁绍带着十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南下打曹操,想一举消灭这个“心腹大患”。当时曹操只有两万多人,兵力悬殊,不少人都觉得曹操必败,甚至有人偷偷给袁绍写信,准备投降。可袁绍虽然兵多,但有个致命的缺点——优柔寡断,不会用人。
     战争一开始,袁绍派颜良去打白马,曹操用了郭嘉的“声东击西”之计,先假装去打延津,吸引袁绍的兵力,然后亲自带精锐去救白马,一战就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来在延津,他又用“诱敌深入”的法子,让士兵把粮草、马匹扔在地上,袁绍的士兵见状,纷纷去抢,曹操趁机出击,又斩了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两战下来,袁绍的士气大落。
  

第31章 魏武帝曹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