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与许多地方军阀的惶恐或观望不同,经历过血火淬炼的他们,在收到远方不断传回的消息后,产生了一个更加大胆且一致的念头:
     不能坐等日本人打上门!必须做点什么!
     这个念头在他们通过秘密渠道共享了彼此对局势的判断后,变得愈发清晰和强烈。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两位指挥官的战略眼光都投向了北方。
     他们开始疯狂地搜集一切关于东北的情报——关于沦陷区的状况、关于仍在抵抗的武装、关于地理山川、关于日军的部署……
     东北军虽已大部撤入关内,且群龙无首,但仍有大量散兵游勇、爱国军官和潜伏力量留在东北,是可争取的对象。
     马占山将军本人虽然已退入苏境,但他的部队被打散后,仍有大量余部在黑龙江等地坚持斗争。
     若是打出“支援马主席抗日”的旗号,能迅速获得这些部队的认同和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大胆的、跨越千里的支援计划,开始在池越和秦晔心中酝酿成形。
     巩镇,团部。
     秦晔收到池越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召集了部下。
     “日军战略意图已明,华北恐难幸免。我军困守于此,终是被动。”
     他对几位核心军官分析道,“若能在外线,尤其是敌之后方牵制其兵力,或可为一盘活棋。只是……此行艰险异常。”
     他们清楚,以自己的兵力,大规模出关作战是不可能的。
     但他们拥有别人没有的优势:一个相对稳固的后方基地(淆城巩镇)、一个小型兵工厂、药厂,控制着一段铁路线,以及两颗坚决抗日的心。
     他们的计划核心是:精兵渗透,建立通道,输血支援。
     1.组建先遣队:从各自部队中挑选最精锐、最可靠、最熟悉山地作战且具有高度爱国热情的官兵,组成一支联合先遣支队(约一至两个连的规模)。
     主力部队绝不能走津镇线或平汉线等铁路主干线,那会成为日军飞机和装甲部队的活靶子。
     2.西进太行:先遣队的第一个目标不是直接北上,而是向西秘密跳跃,进入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脉。
     池越和秦晔都判断,那里山高林密,日军控制力相对薄弱,且日后必将成为敌后游击战场。
     他们需要在太行山深处建立一个秘密的前进基地和兵站(代号“山堡”),
     选择一个或几个偏僻、易守难攻的县城或村镇,如辽县、武乡等地,作为秘密后勤基地和北上通道的中转站。
     在这里整顿部队,囤积物资,建立小型野战医院和更隐蔽的兵工作坊。
     3.北迂热河:以“山堡”为跳板,先遣队继续向北迂回,渗透进入热河省的燕山山脉,建立第二个、更靠近东北的前进据点(代号“热河哨”)。
     4.潜入东北:最后,以“热河哨”为出发地,先遣队将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分成若干个小队。
     像一把把尖刀,利用山林掩护,秘密潜入辽宁西部、吉林南部的抗日游击区。
     5.使命:他们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联络和练兵。
     找到并联络那些仍在坚持斗争的抗日力量,如抗联、各路义勇军、以及原东北军中未撤走的爱国官兵。
     将池越和秦晔提供的资金、药品、情报(如绘制的简易地图、电台密码本)以及最重要的——
     一条稳定的、来自关内的后勤补给线承诺,带给他们。
     池越负责提供大部分资金、药品、武器弹药,和山地作战经验丰富的教官。
     秦晔则利用其情报网络和铁路优势,负责提供更精确的地图、电台、药品,并筹划秘密运输路线。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计划,先遣队九死一生。
     但当池越和秦晔在各自部队中透露此意时,竟有大量官兵踊跃报名,人人皆以入选为荣。
     “北望”,不再只是一个方向,更成了一个行动代号。
     池越和秦晔,这两位从内战中走出来的对手。
     在民族危亡之际,超越地域和派系的局限,将他们的力量、智慧和勇气,义无反顾地投向那片正在浴血燃烧的土地。
     他们不再仅仅是守护一城一地的军阀,而是试图将抗日的烽火,逆向点燃到敌人的后方。
    喜欢。
  

第16章 烽火(十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