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雾与硝烟中悄然流逝。
     池越和秦晔的“游击支队”在生存与战斗的淬炼中,如同山岩间的韧草,顽强地扎下了根,并开始展现出令人侧目的力量。
     山谷根据地有了些许模样。
     通过不断收拢溃兵、吸收当地贫苦农民中愿意抗日的青年,部队人数缓慢恢复到了近两千人。
     虽然装备依旧简陋,但士气却远比在正面战场时高昂。
     百姓们主动为他们提供粮食、传递情报、甚至掩护伤员。
     退入山区,失去了城池和固定补给线,但也摆脱了被动防御的桎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动空间。
     池越仿佛天生就属于这种打法,他带领着精简出来的精锐小股部队,神出鬼没于山林之间。
     今天炸毁日军一座桥梁,明天伏击一支运输队,后天又端掉一个孤立据点。
     战术刁钻凶猛,行动如疾风烈火,打完就走,绝不停留,让日军防不胜防,焦头烂额。
     很快便成为了悬在日军交通线和外围据点头顶的一把利刃。
     秦晔则成为了根据地的“大管家”。精心选择隐蔽的山谷建立营地,组织训练新入伍的战士。
     制定严谨的侦察和情报网络,千方百计地筹措粮食、药品、弹药(通过战斗缴获、购买甚至自制)。
     他不再操练大规模阵地战的阵型,而是重点训练山地行军、侦察、偷袭、爆破、伏击等游击战术。
     他将从八路军那里观察到的“政治动员”、“群众工作”等概念,
     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着灌输给士兵,强调纪律和与百姓的关系。
     池越最宝贝的兵工厂老师傅和核心设备被隐藏在大山更深处的秘密地点,
     艰难地尝试用收集来的破铜烂铁复装子弹、制造地雷和手榴弹。
     产量虽低,但这是他们维持战斗力的希望。
     他们的指挥部往往设在山洞或简陋的茅屋里,地图铺在石块上,电台靠手摇发电机供电。
     对于一次作战计划,两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池越指着地图:“就从这悬崖摸下去,直插他心脏!”
     秦晔皱眉:“风险太大!一旦被发觉,撤退路线会被完全切断。应该从侧翼迂回,虽然多走二十里,但更稳妥。”
     两人各执一词,有时甚至会拍桌子。
     但最终的方案,往往是池越的“奇”和秦晔的“稳”的结合体——
     一个更大胆却保留了退路的完美计划。
     无论指挥部里吵得多凶,一旦到了战场上,两人便是绝对信任的一体。
     一次池越深入敌后,预定返回时间已过却音讯全无。
     部下焦急请示是否派人接应,秦晔虽心急如焚,却斩钉截铁:
     “不用。他答应会回来,就一定能回来。准备好热水和吃的。”
     他对池越的生存能力和承诺有着近乎盲目的信心。
     而池越,无论他的战术多么天马行空,都必然会在秦晔规划的补给点和撤退路线上做文章。
     因为他知道,无论他打到哪里,秦晔一定会在约定好的地方,准备好他需要的一切。
    喜欢。
  

第30章 烽火(三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