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广泛阅读苏联文学,思考着文学如何参与社会变革。
     有一天,一位攻读物理学的苏联同学在闲聊时,向秦晔描述了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那毁天灭地的威力。
     秦晔听后,深受震撼,夜不能寐。
     “阿越,我们必须也要有!”他罕见地表现出极大的焦虑和紧迫感,
     “没有这个东西,我们可能永远要受人威胁,刚刚得来的和平也可能随时失去!”
     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借来一大堆核物理方面的入门书籍,废寝忘食地研读,试图搞懂这“终极武器”的原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池越看着他每天对着天书般的公式和理论眉头紧锁,甚至熬出了黑眼圈,又是好笑又是感动。
     “好了好了,我的大文学家,”池越最终看不下去,抽走他手里的书,将人按在椅子上。
     “这东西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搞出来的。需要无数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还有强大的工业基础。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咱们国家有四万万同胞,其中不会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他明白,秦晔这份近乎笨拙的执着,源于对祖国最深沉的忧虑和最赤诚的爱。
     这比什么武器和理论都要珍贵。
     正是千千万万个像秦晔这样,或许天赋和能力不尽相同,却都怀抱着让国家强大起来的朴素而坚定的信念的人,才是未来真正的基石。
     秦晔奋斗了一段时间,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是搞物理的料,沮丧地放下了那些天书,眼神里满是遗憾。
     池越看着他的样子,沉默了片刻。
     几天后,他告诉秦晔,自己除了经济学,还额外申请辅修一门材料学。
     “搞不了那最尖端的,咱们就帮他们打好地基。”池越说得轻松,眼神却认真,
     “听说那东西需要很多特殊材料。我试试看,能不能学点皮毛,以后说不定能帮上点忙,
     就算造不出原子弹,能炼出好钢,也是贡献。”
     秦晔怔怔地看着他,胸腔被一种滚烫的情绪填满,半晌才低声道:“……谢谢。”
     池越摆摆手,搂住他的肩膀:“谢什么。你写的书,将来可是要影响一代代后来人的。
     你是在铸魂,我顶多算是……打铁。咱们分工不同,目标一致。”
     他继续开解道:“好的文学,是可以当武器的,比枪炮更持久。
     它能让后人知道我们为什么战斗,为什么牺牲,未来该往哪里去。
     你做的事,是在重塑咱们国家的精神脊梁。
     我们都是战争的亲历者,你的记录,就是新的《史记》,
     让后来人鉴之,知兴替,晓来路。
     这意义,一点也不比造原子弹小。”
     秦晔望着窗外莫斯科的天空,心中的遗憾渐渐被一种更宏大、更沉静的责任感所取代。
     他用力点了点头。
     是的,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都在为同一个梦想添砖加瓦。
     一个致力于夯实经济和物质的根基,一个致力于塑造精神的丰碑。
     他们的战场变了,但战士的本色未改。
     在这异国的土地上,他们学习着,思考着,准备着,为了那个他们深深热爱、并为之付出所有的祖国的未来。
     夜晚,他们常常挤在沙发上,盖着同一条毛毯,分享各自一天的所见所闻所学。
     秦晔会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性深度,分析苏联文学如何反映社会变革;
     池越则会探讨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或者兴奋地分享材料学课上听到的某种新型合金的特性。
     他们会激烈地讨论,也会安静地倾听。
     这些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分享,更是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共鸣。
     他们清晰地看到,彼此所选择的道路虽然不同,却如同车之两轮,共同指向一个他们深埋于心的愿景——
     一个物质丰裕、精神强健、不再受人欺凌的祖国。
     正是在这些日常的、细微的瞬间里,一杯暖茶,一个拥抱,
     一次携手漫步,一场深夜恳谈,让他们的感情在异国的风雪中愈发沉淀和深厚。
     他们不仅是爱人,更是彼此最坚定的战友、最可靠的依靠和最懂对方的知己。
     这份在和平年代细水长流的温情与浪漫,与当年战火中的炽热与激烈相比,也别有一番动人滋味。
    喜欢。
  

第46章 番外:求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