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
     纽约华尔街的电子屏幕被一片刺目的红色淹没,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如同被抽去了脊梁,单日狂泻508点,跌幅高达22.6%,创下历史之最。
     恐慌如同瘟疫,瞬间席卷全球金融中心。
     远在万里之外的港城,这颗被誉为“东方之珠”的自由港,亦未能幸免于这场史称“黑色星期一”的金融风暴。
     港城联合交易所内,恒生指数的数字如同失控的电梯般疯狂下坠。
     交易员们面色惨白,紧盯着屏幕,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急促的指令和绝望的呼喊交织在一起。
     420.81点!恒指最终定格在这个令人心悸的数字上,单日跌幅超过11.1%。
     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恐惧,仿佛能听到财富蒸发时发出的嘶嘶声响。
     这场灾难的导火索,正是当时风靡华尔街的“程序交易”和“全球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这些看似精密的金融工具,在市场急剧转向时,却成了加速崩溃的催化剂。
     当股价下跌触发预设程序,电脑便会自动发出海量的期货卖单以对冲风险。
     然而,在恐慌情绪主导的单边下跌市中,这种自动化抛售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瞬间引发市场“踩踏”。
     无数卖单堆积如山,买家却消失无踪,流动性瞬间枯竭。
     港城作为高度开放、资金自由流动的市场,首当其冲,承受了这场由算法驱动的滔天巨浪。
     当日,恒指期货合约全线跌停,市场陷入彻底的恐慌性抛售,哀鸿遍野。
     面对史无前例的暴跌和流动性危机,港城监管当局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决定:自10月20日起,港城联合交易所及期货交易所停市四天(20日至23日),紧接着又逢周末(24日、25日),实际休市长达六天。
     决策者的初衷是美好的——试图以时间换空间,让市场冷静下来,消化来自大洋彼岸的冲击波,为本地投资者和机构争取宝贵的喘息之机,避免恐慌情绪的进一步蔓延。
     然而,事与愿违。
     这六天的“静默期”,非但未能成为港城市场的避风港,反而将其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
     当全球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都在紧张地交易、试图在动荡中寻找平衡和出路时,唯有港城市场一片死寂。
     这突兀的“暂停键”,瞬间将港城置于全球金融聚光灯下,引发了国际投资者对其金融体系自由度和危机应对能力的空前质疑。
     信心,这个金融市场的基石,开始剧烈动摇。
     更致命的是,停市如同一道无形的闸门,强行截断了市场自我调节的洪流。
     大量本应在交易中平仓或交割的恒指期货合约(据估算约有两万张)被强行“冻结”,无法完成清算。
     信用风险如同不断充气的气球,在封闭的市场内部急剧膨胀。
     持有这些合约的经纪商和投资者,承受着巨大的保证金追缴压力和爆仓风险,市场内部的结构性压力濒临极限。
     停市,这本意是“缓冲”的举措,却成了积累风险、酝酿更大风暴的温床。
     10月26日,星期一。
     在经历了漫长的六天等待后,港城市场终于重新开锣。
     然而,迎接投资者的并非期待中的喘息,而是更加惨烈的风暴。
     停市期间积累的庞大平仓压力、国际资本的疑虑、以及全球市场持续低迷的阴霾,在开市瞬间如同决堤的洪水般倾泻而出。
     恒生指数开盘即跳空低开,随后便如自由落体般直线下坠。
     卖盘汹涌如潮,买盘却寥寥无几。
     1120.7点!这个冰冷的数字最终定格在交易日的终点,单日跌幅高达33.33%,创下了港城股市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单日最大跌幅纪录。
     交易所内,绝望的哭喊声、砸键盘的怒吼声、以及经纪行破产的噩耗此起彼伏,“黑色星期一”的阴霾在港城演变成了更为恐怖的“黑色星期五”。
     恒指期货市场更是惨不忍睹,暴跌44%。
     这意味着每一张未平仓的恒指期货合约,其持有者当日账面亏损就高达7.77万港元。
     这个数字远超绝大多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保证金水平,无数账户瞬间被击穿,强制平仓的指令雪片般飞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恶性循环。
     港城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空气中弥漫着末日般的绝望气息。
     就在整个港城沉浸在股灾的悲痛与恐慌之中,当普通股民争相割肉离场、机构投资者焦头烂额之际,一架私人飞机悄然降落在启德机场。
     何晓,这位近年来在港城商界声名鹊起却又行事低调的年轻富豪,踏上了这片正经历金融风暴洗礼的土地。
     他的眼神锐利而冷静,与周遭的恐慌氛围格格不入。
     他没有丝毫犹豫,甫一抵达,便通过隐秘的渠道和精心挑选的经纪席位,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行动缜密的抄底行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目标清晰而明确:港城最核心的资产——优质地产公司的股权。
     长实集团、新鸿基地产、恒基兆业地产、太古地产、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怡和置地)……这些象征着港城经济命脉与财富基石的名字,悉数出现在他的收购清单上。
     何晓的操作手法极其老练。
     他避开了公开市场的喧嚣,巧妙地利用场外大宗交易、分散账户吸筹以及精准的时机把握,在股价暴跌的泥沙俱下中,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悄然吸纳着这些蓝筹地产巨头的股份。
     无论是李加成、郭氏兄弟、李兆基等华资大亨掌控的企业,还是怡和、太古等英资财团的旗舰地产公司,都未能逃脱他那张无形的大网。
     他的资金如同暗夜中的潮水,无声无息地漫过一家又一家公司的股权门槛。
     当长实、新鸿基、恒基兆业、太古地产、怡和置地等公司的管理层和主要股东,通过内部监控系统或收到交易所的例行通

第322章 何晓的真正目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