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至此,沈弼终于亮出了底牌:“所以,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希望娄氏集团能够伸出援手,接手汇丰目前持有的这部分股票。
作为诚意,我们愿意在现有市价的基础上,给予10%的折扣。
”他的目光紧盯着何晓,等待着对方的回应。
何晓心中冷笑,暗道:“终于图穷匕见了。”他脸上却迅速堆起一副极其为难的表情,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天大的难题:“沈爵士,这个……恐怕有些强人所难了。
您也知道,我们娄氏集团这次为了应对,也投入了两千亿级别的资金。
现在市场刚刚企稳,前景尚不明朗,要我们一次性再拿出巨资来接盘汇丰的份额,这压力非同小可啊。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而且,仅仅10%的折扣?恕我直言,这似乎……诚意略显不足啊。”
他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叉放在膝上,语气中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强硬:“沈爵士,您不妨换个角度想想。
在目前这种僵持状态下,我娄氏集团其实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做法——那就是不管不顾,率先砸盘离场。
以我们手中的筹码,如果决心不计成本地抛售,虽然自身也会蒙受损失,但至少能快速回笼部分资金,将更大的风险和损失转嫁给市场和其他参与者,包括汇丰和李先生。
我没有选择这么做,正是出于对市场稳定、对港城整体利益的责任感,也是看在汇丰昔日情分和您老亲自出面的份上。
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善意和克制吗?”何晓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当然,如果汇丰觉得可以承受砸盘的后果,或者有把握在我们之前成功套现,那也请自便。
只是,市场能否接得住,股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大家最终会亏多少,那就只能各安天命了。”
何晓这番软中带硬、绵里藏针的话,让沈弼心中一震。
他当然清楚何晓所言非虚。
娄氏集团若真选择“壮士断腕”率先砸盘,以其资金量和决心,汇丰和李加诚一方必将损失惨重,市场崩盘的风险极高。
何晓没有这样做,确实留有余地。
但同时,何晓也明确拒绝了汇丰“10%折扣接盘”的提议,认为条件不够优厚。
沈弼是老江湖,立刻听出了何晓话语中预留的谈判空间。
他试探性地问道:“那么,依何生之见,怎样的条件,娄氏集团才愿意接手这个盘子,共同维护市场的稳定呢?我们汇丰是带着诚意来寻求解决方案的。”
何晓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身体前倾,目光灼灼地直视沈弼,一字一句地清晰说道:“沈爵士,既然您问起,我也就直言不讳了。
接手汇丰手中这些烫手山芋般的股票,对我娄氏而言,意味着巨大的资金占用和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
除非……汇丰能拿出更有价值的筹码来交换。”
他停顿片刻,让气氛微微凝固,然后抛出了那个酝酿已久、足以震动港城金融界的提议:“如果汇丰银行愿意将旗下的恒升银行出售给娄氏集团,那么,一切都可以另当别论。
我愿意认真考虑,接手汇丰在股市上的这部分持仓,并且承诺会以负责任的态度,配合汇丰共同稳定市场,逐步释放股票。”
“恒升银行?!”饶是沈弼见惯大风大浪,听到这个名字时,瞳孔也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缩。
他万万没想到,何晓的胃口竟然如此之大,目标直指汇丰旗下这颗璀璨的明珠——恒生指数的冠名者,港城最具标志性的华资银行之一!
恒升银行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港城华资金融业奋斗史。
它的故事,始于1933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由林丙炎、何善衡、盛春霖、梁植伟等几位胸怀大志的华商,共同集资创办于港城上环永乐街70号一栋并不起眼的旧式唐楼内。
初创之时,规模极小,仅是一家拥有11名职员的银号,主要经营传统的金银买卖、汇兑找换以及存款业务,名为“恒生银号”,取“永恒生长”之意。
然而,这几位创始人眼光独到,经营有方。
他们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机遇,在站稳港城脚跟后,迅速将业务网络扩展至内地,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大埠设立了分支机构。
恒生银号以其诚信经营和灵活服务,逐渐在华南地区的商界赢得了良好声誉。
战争结束后,港城迎来了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
纺织、成衣、塑胶、玩具、电子制造业、转口贸易和地产业蓬勃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
尤其是大量从广迁移至港城的中小型制造厂商——生产成衣、玩具、塑料制品、五金配件等,他们急需资金购买设备、原材料,扩大生产规模。
然而,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英资银行普遍“嫌贫爱富”,只青睐大型洋行或少数实力雄厚的华商,对这些规模小、缺乏抵押物的中小厂商不屑一顾,拒贷是常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恒生银行则反其道而行之。
它深刻理解这些同根同源的华商创业者的艰辛与潜力,开创性地推行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灵活信贷政策。
恒生的经理们常常深入工厂车间,了解实际经营状况,基于对业主人品、经营能力和市场前景的判断,敢于发放“信用贷款”,或接受机器设备、存货甚至未来订单作为抵押。
这种“雪中送炭”般的支持,帮助无数中小厂商度过了创业初期的资金难关。
而当这些厂商日后发展壮大,成为港城制造业和出口贸易的中坚力量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成为了恒生银行最忠诚、最核心的客户群体,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均首选恒生。
恒生银行由此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华商客户网络,业务蒸蒸日上,成为港城华资银行的翘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965年,港城爆发了自二战以来
第334章 恒生银行生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