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工人们还会紧张。
但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头顶的阴影和远方的窥伺下,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因为在他们的船队和那些不速之客之间,始终有几艘更为庞大、更具威慑力的身影,静静地守护着这片作业区。
那是华夏海军的舰队。
他们不驱离,不喊话,只是用自己的存在,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孟董,”林浩宇放下望远镜,声音里带着一丝激动和忧虑,
“最后一座能源核心沉箱,今天下午就能完成对接。‘龙栖一号,主体就彻底完工了!”
孟远点了点头,目光依旧望着那座岛。
“西方的媒体,已经吵了快半年了,把我们称作‘新时代的帝国利维坦,‘太平洋的癌症。各种制裁威胁,一天比一天激烈。”
孟远转过身,脸上没有喜悦,只有一如既往的平静。
“他们吵,是因为他们怕了。”
“这颗钉子,我们不仅钉下去了,还要让全世界都看到,它有多硬。”
他看着林浩宇,下达了新的指令。
“通知公关部,准备开一场全球直播发布会。”
“浩宇,准备一下。有些噪音,是时候该正面回应了。”
“孟远先生。”
闪光灯像密集的白色子弹,瞬间淹没了发布台。
一个高大的白人记者站了起来,胸前的《纽约纪事报》铭牌格外显眼。
他的中文发音标准,但语气里的傲慢和挑衅,几乎要溢出音响。
“你们的‘龙栖一号,一个建在公海上的巨型人工岛,本质上就是一个军事堡垒。请问,这种21世纪的殖民行为,和百年前的炮舰外交,有什么区别?”
问题一出,全场死寂。
所有镜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孟远脸上。
这个问题太刁钻了,无论回答“是”或“不是”,都会被对方的媒体机器扭曲。
坐在孟远身旁的助理,手心瞬间全是冷汗。
孟远却笑了笑,对着话筒,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
“这位记者朋友,你的问题,我去年在达沃斯听过几乎一模一样的版本。”
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
“当时,一位欧洲的朋友问我,远新集团为什么要耗费巨资,去干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纽约纪事报》的记者马克,眉头一皱。
他感觉自己势在必得的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孟远竖起一根手指。
“我告诉他,是为了成本。”
“我的纯电远洋货轮,从上海到鹿特丹,中间至少需要补能两次。每一次靠港,都要支付高昂的港口服务费、引航费、能源补给费……”
“这些成本,最终都会摊到每一件商品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记者,他们的眼神明显亮了一下。
“所以,我需要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超级充电桩,一个能提供廉价清洁能源的海上驿站。它不收靠港费,不收引航费,甚至,它的能源成本,只有陆地港口的三分之一。”
孟远摊开手,仿佛在展示一件艺术品。
“龙栖岛,不是堡垒,也不是殖民地。”
“它是一个开在太平洋高速公路旁边的,24小时营业的、带充电桩的、自助服务的……超级服务区。”
“噗嗤。”
台下,一个来自德国的记者没
第241章 制裁我?超级涨价待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