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55章 医之治病,不在名声显赫,而在辩证精准。[2/2页]

大衍神医 魏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泛着焦褐色的光。“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十克,各入水五斤,各煎到只剩半斤,汤浓如粥时,混在一起服用,早晚各一次。”他转过身,语气笃定,“试试这个吧。”
     “甘草?”管芳先吃了一惊,“哥,你的意思是……程老师中了药毒?”
     程乡村父女同时愣住。程佳佳下意识地摇头:“不可能啊,我在药库待了二十年,炮制规程闭着眼都能背,怎么会中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程乡村却陷入了沉思,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在药柜上逡巡。忽然,他猛地一拍大腿,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他快步走到书房,片刻后拿着本线装书出来,书页已经泛黄,封面上写着《御药房实录》。“你看这里,”他指着其中一页,“明代御医盛寅,午时在御药房炮制附子,突然头痛欲裂,昏眩扑倒,众太医都治不好。后来一个民间医生说‘此中药毒也,用浓煎甘草汁就解了!”
     程佳佳眼睛瞪得圆圆的:“我那天空腹进药库,早上同事又在炮制附子和乌头,肯定是吸入了药气,加上没吃早饭,胃气空虚,药毒趁机入了体!”她又惊又喜,拉着丈夫朱廷芳的手,“廷芳,快!去药房拿生甘草,要最好的生甘草!”
     朱廷芳应声起身,程佳佳已经快步走进厨房:“杨老师,管医生,今天说什么也得在家里吃饭!我老公是山东人,我跟着学了两手鲁菜,保证合你们胃口!”
     厨房很快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程乡村打开地下室的门,抱上来一坛酒,泥封上印着“二锅头”三个字。“这是我珍藏了十二年的陈酿,本来想着等外孙大学毕业时再开封,今天算是遇上知音了,必须喝几杯!”
     不到半小时,四菜两汤就端上了桌。油焖大虾红亮诱人,葱烧海参裹着浓稠的酱汁,九转大肠色泽棕红,还有一盘清炒西兰花,搭配着酸辣乌鱼蛋汤和奶白的鲫鱼汤,香气在客厅里弥漫开来。
     “尝尝这个九转大肠,”程佳佳给杨澜生夹了一块,“我特意少放了糖,怕你们吃不惯甜口。”
     杨澜生尝了一口,肉质软糯,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果然是地道的鲁菜功夫。“程老师好手艺,比饭馆里的还香。”
     “那是,”程乡村得意地笑了,“我这闺女,不仅药炮制得好,做菜也是一绝。要不是这病,上周药库的厨艺大赛她准拿第一。”
     酒过三巡,话题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中医上。程乡村说起年轻时跟着师父上山采药的经历,杨澜生则讲了县医院里那些用偏方治好大病的故事。
     “其实啊,中医的精髓不在复杂,而在变通。”杨澜生喝了口酒,“就像甘草解百毒,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简单到人人都知道,可真到用时,反而容易忽略。”
     程乡村点头赞同:“可不是嘛。我们总想着用名贵药材,搞复杂方剂,却忘了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最管用。就像你这本书,没有什么新奇理论,可把最根本的辨证施治讲透了,这才是真本事。”
     管芳看着两人相谈甚欢,忽然想起早上在卫健委会议室的场景。那些堆叠的荣誉和赞誉,此刻都化作了厨房里的烟火、酒杯里的酒香,还有这满室的药香,真实而温暖。
     夕阳透过窗棂,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杜廷芳端上来一碗刚煎好的甘草汤,琥珀色的汤汁泛着油光。“佳佳,服药吧。”
     程佳佳接过碗,看了一眼微笑着的杨澜生,慢慢地喝下了药,她感觉温热的汤汁滑入喉咙,带着淡淡的甘甜味。杨澜生知道,这碗汤不仅能解程佳佳的药毒,更解开了许多人对中医的疑惑——真正的传承,从来不在于玄妙的理论,而在于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智慧,像甘草一样,看似平凡,却能在关键时刻,撑起一片天地。
     离开程家时,胡同里的路灯已经亮了。程乡村执意送他们到巷口,手里还提着一小袋刚炮制好的附子。“老弟,等小女好了,我一定带着她去平原县拜访,好好跟您学学辨证的功夫。”
     杨澜生笑着摆手:“程主任真是客气,咱们互相学习。中医的路,得靠大家一起走。”
     “医之治病,不在名声显赫,而在辩证精准。”车启动了,管芳思索着道。杨澜生笑了笑,伸手抱住了她的肩,她就将头靠好了,闭上了眼睛。
     车窗外,胡同里的药香渐渐远去,但那股淡淡的甘草甜味,却仿佛留在了鼻腔之中管芳靠在椅背上,看着杨澜生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他们整理的那本书,能得到那么多认可,或许正是因为里面藏着和这碗甘草汤一样的道理——大道至简,医者仁心。
    喜欢。
  

第355章 医之治病,不在名声显赫,而在辩证精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