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7章 李恪献计限海令[1/2页]

大唐躺平王 大唐皇子开局被流放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安西的军帐里,李恪正对着海图发呆。
     桌上堆着平倭的战报,可他眉头却没松开——倭贼虽败,但银矿还在。
     要是不彻底断了他们再起的心思,用不了几年,恐怕又会来骚扰沿海。
     秦红梅端着碗热茶进来,见他这模样,笑着说:“殿下,咱都打赢了,您还愁啥?”
     “难道怕倭贼还敢来?”
     李恪接过茶,指着海图说:“怕就怕他们死灰复燃。”
     “这次要是不把规矩立好,以后麻烦更多,我想写份《平倭策》给陛下,从根上解决倭患。”
     “《平倭策》?”秦红梅凑过来看,“殿下想咋写?”
     李恪拿起笔,一边写一边说:“首先得下‘限海令,不让倭人造大船。”
     “他们的船都得登记,挂咱大唐的旗子才能出海——没大船,他们想抢也抢不了。”
     “再在对马岛设都督府,驻军盯着,谁敢不守规矩,直接拿下!”
     没几天,《平倭策》就送到了洛阳。
     李隆基拿着策论,越看越高兴,当即召集群臣议事。
     朝堂上,李隆基把策论递给大臣们,笑着说:“李恪这策论写得好!你们看看,有没有要补充的?”
     有个老臣皱着眉说:“陛下,‘限海令是不是太严了?”
     “倭人靠海吃饭,不让他们造大船,怕是会激起民怨,到时候又要闹事。”
     这话刚说完,长孙冲就站出来反驳:“大人这话不对!倭贼以前就是靠大船抢咱沿海百姓。”
     “不严点,他们还会再犯!再说,李恪说了,允许他们造小船捕鱼,只是不让造能打仗的大船,怎么会激起民怨?”
     大臣们顿时吵了起来,有的说该严,有的说该松。
     太平公主坐在旁边,等大家吵完了才开口:“依我看,李恪的策论可行。”
     “设都督府驻军,既能盯着倭贼,又能保护沿海百姓;派儒生、僧侣去传儒学、佛教,让倭人知礼仪,比光靠打更管用。”
     “至于银矿,让官方主导开采,给倭工发工钱,他们有饭吃,自然不会再跟着闹事。”
     李隆基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里早就有了主意。
     他敲了敲龙椅,大声说:“别争了!李恪的策论,朕准了!”
     “限海令即刻颁布,都督府下个月就派人去建。”
     “银矿由安西工坊派人管理,儒生和僧侣从国子监选,尽快出发!”
     消息传到安西,李恪松了口气。
     长孙雨拿着刚印好的限海令文书,笑着说:“这下好了,有了规矩,倭患就能彻底解决了。”
     “咱还能把土豆、曲辕犁传到倭国,让他们也种庄稼,以后就不用靠抢过日子了。”
     李恪点头:“不仅要传庄稼,还要把咱的活字印刷传过去。”
     “让他们能读书识字,知道大唐的厉害,也知道大唐的仁义。”
     程咬金在旁边凑趣:“还是殿下想得远!以后倭人都读咱大唐的书,用咱大唐的钱。”
     “

第277章 李恪献计限海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