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5章 何太后[2/2页]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89年),汉灵帝病逝于洛阳南宫嘉德殿,东汉王朝的权力真空,彻底引爆了积蓄已久的矛盾。
     灵帝临终前,曾试图立次子刘协为帝,并将其托付给宦官蹇硕,希望借助宦官势力制衡何氏外戚。
     但蹇硕的计划泄露,何进迅速率军控制皇宫,拥立自己的外甥、皇长子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
     刘辩即位时,年仅13岁,无法亲理朝政。
     按照东汉惯例,何氏以“皇太后”之尊临朝称制,成为帝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此时的何氏,站在了权力的顶峰,但她接手的,却是一个早已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地方上,黄巾起义虽被镇压,却引发了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州牧、太守拥兵自重,不再听从中央号令;朝堂上,何进与宦官的争斗已到白热化阶段,何进急于铲除宦官,而宦官集团则在何氏的庇护下负隅顽抗;民间更是民不聊生,流民四起,王朝的统治基础早已崩塌。
     临朝后的何氏,首要任务是稳定政局。
     她沿用了此前的“平衡策略”,一方面任命何进为录尚书事,让其总揽朝政,继续依靠外戚势力巩固皇权;另一方面,她依旧没有同意何进诛杀全部宦官的请求,只处死了策划“废长立幼”的蹇硕等少数宦官,试图安抚宦官集团,避免宫内动荡。
     但此时的何进,早已不满足于“与宦官共存”,他认为宦官一日不除,外戚权力便一日不稳,甚至暗中联络外地军阀董卓,令其率军入京,以“清君侧”的名义逼迫何氏同意诛杀宦官。
     何进的这一决策,彻底打破了朝堂的脆弱平衡。
     宦官集团得知董卓即将入京的消息后,深知自己必死无疑,决定先发制人。
     他们以何氏的名义召何进入宫,在宫门内埋伏刀斧手,将何进当场斩杀。
     何进被杀的消息传出后,其部下袁绍、袁术等人怒不可遏,率军冲入皇宫,对宦官展开了无差别的屠杀,无论老幼,只要是宦官,皆难逃一死,甚至连面有胡须的官员都被误杀,皇宫内血流成河,宦官集团被彻底剿灭。
     这场“宫变”,让何氏失去了兄长的支持,也失去了制衡各方势力的工具。
     更致命的是,她召来的“外援”董卓,已率军抵达洛阳城外。
     董卓本是凉州军阀,素来野心勃勃,见洛阳城内混乱,便率军长驱直入,迅速控制了京城的兵权。
     董卓进入洛阳后,第一件事便是干预皇位继承——他认为汉少帝刘辩“懦弱无能”,而陈留王刘协“聪慧过人”,更适合当皇帝,于是逼迫何氏同意废黜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作为刘辩的生母,何氏自然坚决反对废帝,但此时的她,早已失去了与董卓抗衡的力量。
     董卓手握重兵,在洛阳城内肆意妄为,根本不将这位“皇太后”放在眼里。
     为了彻底清除障碍,董卓不仅废黜了刘辩,还以“何氏曾毒杀王美人,有失妇德”为由,将其迁往永安宫,剥夺了她的临朝权力。
     何氏从临朝称制的太后,一夜之间沦为任人摆布的囚徒,她曾苦心维系的权力与地位,在军阀的铁蹄下,脆弱得不堪一击。
     被迁往永安宫的何氏,深知自己的命运已不由己。
     她看着自己的儿子刘辩被废为“弘农王”,被董卓软禁在宫中;看着董卓在洛阳城内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皇权;看着曾经繁华的帝都,在军阀的混战中变得残破不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位曾试图在权力旋涡中寻求安稳的女性,终于明白,在王朝覆灭的大势面前,个人的权谋与挣扎,终究只是徒劳。
     董卓虽暂时没有对何氏下杀手,但也从未放松对她的监视。
     他深知何氏作为“前太后”,仍有一定的号召力,若留下她,恐生后患。
     初平元年(190年),各地军阀以“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为名,组成讨董联军,逼近洛阳。
     董卓见联军势大,决定迁都长安,以避其锋芒。
     在迁都之前,他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下令处死何氏与废帝刘辩。
     关于何氏的死因,史书记载略有差异。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董卓“使郎中令李儒进鸩于弘农王,曰:‘服此药,可以辟恶。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耳!不肯饮。
     强饮之,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
     酒行,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姬抗袖而歌,泣下呜咽。
     王谓姬曰:‘卿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遂饮药而死,时年十八。”而何氏,则在刘辩死后不久,被董卓派人杀害于永安宫,死后甚至未能按照太后的礼仪下葬,仅被草草掩埋于洛阳城外的乱葬岗中。
     何氏的死,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东汉王朝覆灭的象征。
     她死后,董卓彻底掌控了朝政,汉献帝沦为彻头彻尾的傀儡;讨董联军因内部矛盾而分崩离析,各地军阀纷纷割据一方,相互攻伐,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三国乱世。
     曾经辉煌的东汉王朝,在何氏死后不久,便名存实亡。
     纵观何氏的一生,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祸国殃民”的妖后,也不是力挽狂澜的女英雄。
     她出身卑微,凭借机遇与手腕登上权力巅峰,却始终未能摆脱“权力依附者”的身份——她依附灵帝的宠爱,依附兄长的外戚势力,依附宦官的制衡,却从未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统治根基。
     在东汉末年那个礼崩乐坏、人心思乱的时代,她的“平衡术”显得幼稚而无力,最终不仅未能保住自己与家族的命运,反而成为了王朝崩塌的催化剂之一。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何氏的悲剧,本质上是时代的悲剧。
     在那个皇权衰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军阀割据初现的时代,即便她有过人的智慧与魄力,恐怕也难以逆转王朝覆灭的大势。
     她就像一叶漂泊在乱世洪流中的孤舟,无论如何挣扎,最终都只能被时代的浪潮吞没。
     如今,洛阳城的宫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何氏的故事也渐渐被三国英雄的传奇所掩盖。
     但当我们回望那个混乱的时代,这位出身屠户之家、曾临朝称制的何太后,依旧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存在——她的一生,映照着东汉末年宫廷的黑暗与荒诞,也见证了一个帝国从衰落走向覆灭的最后历程。
    喜欢。
  

第285章 何太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