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2章 黄承彦[2/2页]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已下定决心与刘备联合抗曹,周瑜被任命为左都督,率领东吴水军,与刘备的军队在赤壁会师。
     诸葛亮则留在柴桑,协助周瑜制定作战计划,却处处受到周瑜的刁难——周瑜见诸葛亮才华远超自己,便想借机除掉他,先是让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后又让他去“借东风”,若不能完成,便以军法处置。
     黄承彦来到柴桑后,没有直接去找诸葛亮,而是先找到了好友庞统。
     庞统此时在周瑜手下担任谋士,对周瑜的心思颇为了解。
     “承彦兄,你怎么来了?”庞统见到黄承彦,又惊又喜。
     黄承彦坐下后,直接说明来意:“士元,我听说公瑾对孔明多有猜忌,还设下了不少难题,可有此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庞统叹了口气:“确有此事。公瑾虽有军事才能,却心胸狭隘,见孔明才华出众,怕他将来成为东吴的威胁,便想借机除掉他。前几日让孔明造箭,孔明用‘草船借箭之计化解;如今又让他在三日之内借到东风,否则就要军法从事。”
     “借东风?”黄承彦皱起眉头,“赤壁冬季多刮西北风,想要借到东南风,谈何容易?公瑾这是故意为难孔明啊。”
     “是啊,我劝过公瑾几次,可他根本不听。”庞统无奈地说,“承彦兄,你可有办法帮孔明一把?”
     黄承彦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我倒有个主意。我早年在山中采药时,曾研究过天气变化,知道赤壁一带冬季虽多刮西北风,但偶尔也会因为江面水汽蒸腾,出现短暂的东南风。只是具体的时间,需要仔细推算。”
     他顿了顿,继续道,“你能否帮我混入周瑜的军营,让我看看孔明制定的作战地图,再帮我收集一下最近几日赤壁的天气情况?”
     庞统点点头:“没问题。我今晚就带你去见孔明,顺便把天气资料给你带来。”
     当晚,庞统悄悄把黄承彦带到诸葛亮的住处。诸葛亮见到黄承彦又惊又喜,连忙起身迎上前:“先生怎会在此?路途艰险,您一路辛苦了!”
     黄承彦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屋内简陋的陈设,又看向他眼下的青黑,心疼地说:“听闻你在柴桑受了委屈,我怎能坐视不管?阿丑在江夏也日夜牵挂你,让我务必来看看。”
     诸葛亮心中一暖,将黄承彦扶到桌边坐下,又亲自为他倒了杯热茶:“劳先生和夫人挂心了。公瑾虽有猜忌,好在我已化解了造箭之难,只是这‘借东风……”他话锋一转,眉头微蹙,“赤壁冬季刮东南风本就罕见,公瑾限定三日,分明是不愿让我好过。”
     黄承彦接过茶杯,指尖轻叩桌面:“我已从士元口中知晓此事。你且把赤壁的地形图和近几日的气象记录给我看看,我早年研究过江域气候,或许能算出东南风到来的时辰。”
     诸葛亮连忙从案下取出一卷地图和几本手记,递到黄承彦面前。
     黄承彦展开地图,目光落在赤壁江面的标注上,又仔细翻阅手记中记录的风向、温度、水汽变化,指尖在纸面轻轻滑动,时而停顿思索,时而低声自语。
     诸葛亮和庞统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静静等候。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黄承彦终于抬起头,眼中有了笃定的神色:“明日午后,江面水汽会因昼夜温差凝结成雾,雾散之后,气流会发生逆转——从酉时到亥时,必有东南风来袭,只是风力不算强劲,若要借风纵火,需提前做好准备。”
     诸葛亮闻言,猛地攥紧了拳头,眼中闪过狂喜:“先生此言当真?若能借到东南风,赤壁之战便有胜算了!”
     “我推算过三次,误差不会超过一个时辰。”黄承彦点头,又补充道,“不过此事需严格保密,若被公瑾知晓,怕是会再生事端。你明日可在南屏山搭建祭风台,故作‘作法借风之态,既掩人耳目,也能让将士们信服。”
     庞统也松了口气,笑道:“承彦兄这一招甚妙!公瑾本就信些玄学之说,见孔明‘作法借风,即便心生疑虑,也抓不到把柄。”
     三人又商议了许久,从祭风台的搭建位置,到如何配合东吴水军点火,再到风停后的撤退路线,一一敲定。
     待黄承彦起身告辞时,已是深夜,诸葛亮亲自送他到门外,轻声道:“先生之恩,亮永世不忘。此战若胜,定当带阿丑来看您。”
     黄承彦摆了摆手,眼中满是期许:“我不求你报答,只求你守住初心,莫要让天下百姓再遭战乱之苦。明日行事务必小心,若有变故,可让士元来城外的竹林找我。”
     次日清晨,诸葛亮依黄承彦之计,带着数名随从前往南屏山,搭建起高约三丈的祭风台,台上摆着香案、令牌、符纸,一派“作法”的模样。
     周瑜得知消息后,虽半信半疑,却也派了士兵在台下监视,想看看诸葛亮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
     午后,江面果然起了雾,雾气弥漫,能见度不足十米。
     周瑜派去的士兵回报,说诸葛亮在台上闭目静坐,一动不动,周瑜心中愈发不屑,暗忖“不过是装神弄鬼”。
     谁知到了酉时,雾突然散了,一阵微风从江面吹来,拂动了祭风台上的幡旗——那风竟是从东南方向来的!
     士兵们惊呼出声,连忙跑回军营禀报周瑜。
     周瑜正在帐中与将领们议事,听闻消息后,猛地站起身,脸色骤变:“怎会如此?难道他真能呼风唤雨?”
     此时的南屏山上,诸葛亮感受到越来越强的东南风,心中激动不已,知道黄承彦的推算分毫不差。
     他按原定计划,派随从快马前往周瑜军营,告知“东风已至,可即刻进军”,自己则悄悄从祭风台后侧下山,避开监视的士兵,向江夏方向撤退——他早已料到,周瑜见东风到来,必会派人来杀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果不其然,周瑜得知东风已至,既喜又妒,当即派丁奉、徐盛二将率军前往南屏山,务必斩杀诸葛亮。
     可等二将赶到祭风台时,早已空无一人,只留下几面幡旗在风中飘动。
     “让他跑了!”丁奉气得咬牙,“快追!他肯定还没走远!”
     二将领兵沿着山路追赶,刚到山脚,却见前方竹林中走出一人,身着素色长衫,手持羽扇,正是黄承彦。
     他拦在路中,神色平静地说:“二位将军请留步。孔明乃刘皇叔麾下重要谋士,如今赤壁之战在即,杀了他,岂不是断了孙刘联盟的根基?公瑾若真为东吴着想,当以大局为重,而非计较个人恩怨。”
     丁奉、徐盛对视一眼,面露难色。
     他们知道黄承彦在襄阳有声望,且与庞统交好,若是强行动手,怕是不好收场。
     况且黄承彦所言有理,如今东风已至,正是破曹的关键时候,若真杀了诸葛亮,刘备那边必然震怒,联盟恐会破裂。
     “先生所言极是,只是我等奉都督之命行事,若空手而回,恐难交差。”丁奉拱手道。
     黄承彦笑了笑:“二位只需回禀公瑾,说孔明已前往江夏调度兵马,待战后自会前来赔罪。公瑾若有疑虑,可问士元,他会为我作证。”
     二将思索片刻,觉得此事可行,便率军撤回军营。
     待他们走远,黄承彦才松了口气,转身走进竹林——他知道,诸葛亮已安全撤离,接下来,便是要看赤壁之战的结果了。
     三日后,赤壁传来捷报:孙刘联军借东南风之势,用火攻烧毁了曹操的连环战船,曹军大败,死伤无数,曹操带着残部向北逃窜。
     消息传到柴桑,百姓欢呼雀跃,周瑜虽心中仍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借风”之举,是此战获胜的关键。
     黄承彦得知捷报后,没有去见诸葛亮,而是悄悄离开了柴桑。
     他站在江边,望着向东流去的江水,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胜仗,虽解了当下之危,却也只是乱世中的一场波澜。
     刘备与孙权的联盟,本就建立在利益之上,将来若荆州归属再起争端,怕是又会兵戎相见。
     “先生,咱们接下来去哪里?回襄阳吗?”阿福问道。
     黄承彦摇了摇头,目光望向江夏的方向:“先去江夏看看阿丑吧。她惦记孔明许久,如今胜仗已胜,也该让她安心了。”
     说罢,他踏上一叶扁舟,顺着江水向东而去。
     江风拂动他的长衫,远处的天空渐渐放晴,可他心中却隐隐觉得,这乱世的风雨,还远远没有结束。
     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之邀,率军入蜀,留诸葛亮、关羽、张飞驻守荆州。
     黄承彦则带着妻子黄氏,在江夏城外的一处山谷定居,平日里依旧耕读采药,偶尔也会去荆州城看望女儿黄月英和女婿诸葛亮。
     这年深秋,黄承彦正在院中晾晒草药,忽闻院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名浑身是血的士兵从马上摔下来,挣扎着向他爬来,口中喊道:“黄先生……快……快去救赵将军!赵将军在长坂坡被曹军围困,危在旦夕!”
     黄承彦心中一紧,连忙上前扶起士兵:“你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将军为何会在长坂坡遇袭?”
     原来,曹操得知刘备入蜀后,派大将曹仁率领五万大军突袭荆州南部,赵云奉命率军三千前往抵御,却在长坂坡中了曹仁的埋伏。
     曹军四面合围,赵云虽奋勇杀敌,却因兵力悬殊,被困在坡上的一座破庙里,粮草和水源都已断绝,随时可能被曹军攻破。
     “诸葛亮先生如今在荆州城调度兵马,一时无法脱身,特让小人来请黄先生,您熟悉长坂坡地形,或许能想出办法救赵将军!”士兵说完,便因伤势过重昏了过去。
     黄承彦不敢耽搁,立刻让妻子照料士兵,自己则带着阿福,牵了两匹快马,向长坂坡方向疾驰而去。
     长坂坡他早年曾去过几次,那地方地势险要,坡上多是密林和沟壑,易守难攻,却也容易被困——曹仁选在此地设伏,显然是早有准备。
     一路疾驰,傍晚时分,黄承彦终于抵达长坂坡附近。
     他勒住马,躲在远处的山坡上观察,只见曹军的营帐密密麻麻地围在破庙周围,火把的光芒照亮了半边天,不时传来士兵的呐喊声和兵器碰撞声。
     破庙的大门早已被曹军攻破,赵云的士兵们退守在庙内的大殿里,凭借残破的墙壁顽强抵抗,形势岌岌可危。
     “先生,曹军太多了,咱们就两个人,怎么救赵将军啊?”阿福看着山下的阵仗,声音有些发颤。
     黄承彦眉头紧锁,目光在坡上的密林和沟壑间扫过,忽然眼前一亮:“长坂坡西侧有一条暗沟,是早年山洪冲刷形成的,直通破庙后的枯井——我曾在那里避过雨,知道暗沟的入口。咱们可以从暗沟潜入破庙,再想办法带赵将军突围。”
     说罢,他带着阿福绕到长坂坡西侧,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中找到了暗沟的入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入口狭窄,仅容一人通过,里面漆黑一片,还散发着潮湿的泥土味。
     黄承彦点燃随身携带的火把,率先走了进去,阿福紧随其后。
     暗沟内高低不平,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不时要弯腰避开头顶的岩石。
     约莫走了半个时辰,前方终于传来微弱的光亮——正是破庙后的枯井。
     黄承彦熄灭火把,悄悄爬到井口,探头向外望去,只见庙内的士兵们大多已受伤,赵云手持长枪,站在大殿中央,身上沾满了鲜血,却依旧眼神锐利,死死盯着门口的曹军。
     “赵将军!”黄承彦压低声音喊道。
     赵云猛地回头,看到枯井中的黄承彦,又惊又喜:“黄先生?您怎么会在这里?”
     “我听闻将军被困,特来相助。”黄承彦轻声道,“这枯井连通西侧的暗沟,可通往坡外。将军若信得过我,便带着剩余的士兵跟我从暗沟突围。”
     赵云环顾四周,见手下的士兵已所剩无几,若再坚持下去,迟早会被曹军歼灭,当即点头:“多谢先生!我这就下令,让士兵们准备突围!”
     他立刻召集剩余的士兵,交代了突围的路线,又让伤势较轻的士兵断后,掩护众人撤退。
     黄承彦则从枯井中爬出来,带着赵云和士兵们悄悄来到枯井旁,依次进入暗沟。
     就在最后几名士兵即将进入暗沟时,曹军突然冲破了大殿的防线,涌了进来。
     “赵云休走!”曹仁的副将大喊着,挥刀向赵云砍来。
     赵云回身一枪,挡住刀锋,厉声喝道:“先生快走!我来断后!”
     黄承彦知道赵云武艺高强,却也担心他寡不敌众,连忙喊道:“赵将军,莫要恋战!我在暗沟外备好马匹,咱们速走!”
     赵云点点头,虚晃一枪,逼退副将,转身跃入暗沟。
     曹仁的副将追到枯井旁,见暗沟漆黑幽深,不敢贸然进入,只好派人去禀报曹仁。
     等曹仁带着士兵赶来,派人下暗沟搜查时,黄承彦和赵云早已带着剩余的士兵从暗沟出口逃了出去,骑上黄承彦备好的马匹,向荆州城方向疾驰而去。
     一路奔波,次日清晨,众人终于抵达荆州城。
     诸葛亮早已在城门口等候,见到赵云平安归来,又看到黄承彦身上的尘土,连忙上前道谢:“先生又救了亮一命,也救了荆州一命!若非先生,子龙怕是……”
     黄承彦摆了摆手,笑道:“都是为了荆州百姓,何谈道谢?只是曹仁虽退,曹操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你们还要多加防备才是。”
     赵云也走上前,对着黄承彦深深一揖:“先生大恩,云没齿难忘!将来若有差遣,云万死不辞!”
     黄承彦扶起他,目光望向荆州城内的街道,百姓们依旧安居乐业,只是他知道,这平静背后,藏着多少危机。
     刘备入蜀已近两年,至今未归,荆州的归属问题,早已让孙权虎视眈眈;曹操又在北方养精蓄锐,随时可能再次南下——荆州,就像一座架在火上的城池,迟早会被卷入新的战乱。
     “孔明,”黄承彦转身看向诸葛亮,语气凝重,“如今荆州三面受敌,你需多劝玄德公,早日定下联吴抗曹的长远之计,莫要因蜀地的利益,忽略了荆州的安危。否则,一旦荆州有失,蜀汉的根基,怕是会动摇啊。”
     诸葛亮闻言,沉默片刻,缓缓点头:“先生所言极是。亮已多次写信给主公,只是主公入蜀后事务繁忙,至今未回消息。亮会再派使者前往蜀地,务必让主公重视荆州的局势。”
     黄承彦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中却依旧有些担忧。
     他知道诸葛亮的才华,却也知道,在这乱世之中,个人的谋略,有时终究抵不过人心的猜忌与利益的纷争。
     他只能默默祈祷,荆州能平安无事,女儿和女婿,能在这场风雨中,守住自己的初心。
    喜欢。
  

第292章 黄承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