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章 汴梁火后复重建,六郎遇挫守初心(公元1000-1003年)[1/2页]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汴梁大火扑灭后的第三个月,城里还飘着淡淡的焦糊味。赵恒站在皇宫的废墟前,看着被烧毁的承天门,心疼得直跺脚——这承天门是太祖皇帝时期建的,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现在却只剩下几根烧黑的木柱子,像插在地上的炭棍。
     “陛下,您别太难过了。”赵普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过来,“火已经灭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重建皇宫,不然不仅影响朝廷办公,还会让百姓们担心。”
     赵恒叹了口气:“朕能不难过吗?这承天门烧了,其他好几座宫殿也烧了,重建得花多少钱?现在国库本来就不宽裕,还要给契丹岁币,哪有那么多钱啊!”
     李继隆站在一旁,瓮声瓮气地说:“陛下,钱的事您别担心!臣愿意把家里的积蓄捐出来,支援皇宫重建!还有,禁军的将士们也说了,愿意捐出三个月的军饷,帮陛下渡过难关!”
     赵恒眼睛一亮:“李将军,你真是朕的好臣子!有你和将士们支持,朕就放心了。赵宰相,你看重建皇宫的事,交给谁负责比较好?”
     赵普捋着胡子想了想:“陛下,张咏心思细,又会管钱,让他负责重建皇宫最合适。他之前在蜀地搞改革、推广占城稻,都做得很好,重建皇宫肯定也没问题。”
     赵恒点头:“好!就让张咏负责重建皇宫。传朕旨意,任命张咏为皇宫重建使,全权负责皇宫重建事宜;李继隆,你负责调动禁军,帮忙搬运材料;赵宰相,你负责协调各部门,保证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三人领了旨,立刻开始行动。张咏先是派人清点废墟,统计需要重建的宫殿数量,又跑去户部查账,算清楚国库能拿出多少钱。他发现国库确实紧张,除了给契丹的岁币和日常开支,能用于重建的钱只够修一半宫殿。
     “这可不行。”张咏坐在户部的账房里,对着一堆账本发愁,“要是只修一半,剩下的废墟堆在皇宫里,像个大垃圾场,多难看?而且朝廷办公也不方便。”
     他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个办法——向汴梁的富商们募捐。他亲自跑到汴梁最大的绸缎商王元宝家里,刚说明来意,王元宝就摇头:“张大人,不是我不捐,实在是去年蜀地买的绸缎还没卖完,手里没现钱啊!”
     张咏早就摸清了王元宝的底细,笑着说:“王老板,您别跟我装穷。我听说您上个月刚在城外买了两百亩地,还盖了新庄园,怎么会没现钱?您想想,皇宫重建好了,陛下高兴,说不定会给您减税,还会赏您个官做,这可比您捐的钱划算多了!”
     王元宝眼睛一转,觉得张咏说得有道理,连忙点头:“张大人说得对!我捐五万两银子!要是陛下真能给我减税,我再捐五万两!”
     有了王元宝带头,其他富商也纷纷捐款,有的捐银子,有的捐木材,有的捐砖瓦。张咏还把募捐的名单贴在汴梁的城门口,写上每个人捐了多少,让百姓们监督。百姓们见富商们都捐了钱,也纷纷拿出自家的积蓄,有的捐几百文,有的捐几斗米,还有的工匠主动去皇宫废墟帮忙,不要工钱。
     重建工作很快就开始了。禁军士兵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搬运木材和砖瓦;工匠们拿着工具,叮叮咚咚地修房子;百姓们也时不时地送来茶水和饭菜,给大家打气。赵恒也经常去工地视察,看到大家干劲十足,心里很是高兴,有时候还会亲自递杯水给士兵,跟工匠们聊几句。
     有个叫刘木匠的老工匠,手艺特别好,负责雕刻承天门的牌匾。他每天都加班加点地干活,眼睛熬得通红。赵恒见了,心疼地说:“刘师傅,你别太累了,注意身体。”
     刘木匠连忙放下工具,跪下磕头:“陛下,能为陛下重建皇宫,是小人的福气!小人不累,只要能早日把承天门建好,让陛下早日住进新皇宫,小人就算累垮了也愿意!”
     赵恒连忙扶起他:“好师傅!等皇宫重建好了,朕赏你黄金百两,让你以后不用再干活,安享晚年!”
     刘木匠感动得泪流满面,干活更有劲了。在大家的努力下,皇宫的重建工作进展很快,只用了一年多时间,被烧毁的宫殿就全部重建好了,比以前更气派、更漂亮。
     承天门重建完成的那天,赵恒特意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邀请大臣们和汴梁的百姓代表一起参观。百姓们看着崭新的承天门,一个个欢呼雀跃,有的还放起了鞭炮。有小贩编了新段子:“汴梁城,起大火,皇宫烧得剩炭棍,张咏大人有办法,募捐重建新气象,皇帝百姓齐欢喜,大宋明天更兴旺!”
     赵恒站在承天门前,看着欢呼的百姓,心里很是欣慰。他对赵普说:“赵宰相,朕现在才明白,只要君臣一心、百姓支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等皇宫的事彻底结束,咱们就开始准备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普笑着点头:“陛下说得对!现在大宋的经济越来越好,粮食也够吃,只要再训练一段时间军队,就可以北伐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边境的事,又给了赵恒一个措手不及。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春天,契丹萧太后经过几年的准备,国力和兵力都恢复得差不多了。她知道,大宋的新皇宫刚建好,肯定还没做好北伐的准备,是攻打大宋的好时机。她亲自率领二十万辽军,兵分三路南下,东路军攻打瀛州,中路军攻打定州,西路军攻打代州,目标是一举突破大宋的北方防线,直达汴梁。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刚放松的神经又紧绷起来。他连夜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对策。“陛下,契丹这次来势汹汹,咱们不能掉以轻心!”李继隆站出来,脸色凝重,“臣愿率领十万大军,前往定州抵挡辽军的中路军;杨延昭将军守莫州,抵挡辽军的东路军;杨延浦将军守并州,抵挡辽军的西路军,三路守军互相呼应,定能打退辽军!”
     杨延昭此时正好在汴梁汇报工作,他也站出来:“臣愿守莫州!臣定能打退辽军的东路军,不让他们南下半步!”
     赵恒点了点头:“好!就按你们说的办。传朕旨意,李继隆为定州都部署,率领十万大军守定州;杨延昭为莫州都部署,率领一万五千大军守莫州;杨延浦为并州都部署,率领三万大军守并州;赵普,你负责留守汴梁,处理朝政,保证粮草供应;张咏,你负责调动粮草,支援前线。”
     将领们领了旨,纷纷率军出发。杨延昭出发前,特意去了天波府,看望佘太君。佘太君拉着他的手,眼里满是担忧:“延昭,这次契丹来势汹汹,你一定要多加小心,保护好自己。娘在家里等你回来。”
     杨延昭点头:“娘,您放心!儿子一定会平安回来,还会打退辽军,为爹和弟弟报仇!”
     佘太君从怀里拿出一个平安符,挂在杨延昭的脖子上:“这是娘去相国寺求的平安符,能保佑你平安无事。你带着它,就像娘在你身边一样。”
     杨延昭紧紧握住平安符,心里满是感动。他跪在佘太君面前,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翻身上马,朝着莫州方向疾驰而去。
     杨延昭回到莫州后,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兄弟们,萧太后亲自率领二十万辽军南下,东路军由耶律休哥率领,大约有五万兵力,很快就会攻打莫州。咱们虽然只有一万五千兵力,但莫州的城防已经加固过,粮草也够吃,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守住莫州!”
     周信皱了皱眉:“将军,辽军五万,咱们才一万五千,兵力悬殊太大了。而且辽军这次是萧太后亲自指挥,肯定会有很多计谋,咱们得小心应对。”
     杨延昭点了点头:“你说得对。耶律休哥之前两次被咱们打败,这次肯定会吸取教训,不会再轻易中咱们的埋伏。咱们不能只靠埋伏,还要加固城防,准备好足够的弓箭、滚木和石头,跟辽军打持久战,消耗他们的粮草和体力。”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带着士兵们日夜不停地加固城防,还在莫州城外挖了三道护城河,设置了很多陷阱。百姓们也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石头,有的送粮食,有的给士兵们缝衣服。莫州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却没有一丝慌乱——大家都相信,有杨延昭在,一定能守住莫州。
     没过多久,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东路军就到了莫州城下。他看着眼前加固过的莫州城,还有城外的三道护城河和陷阱,心里暗暗吃惊——他没想到,杨延昭居然准备得这么充分。
     “杨延昭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耶律休哥坐在马上,冷笑着说,“不过,就算他准备得再充分,也挡不住我五万辽军!传令下去,明天一早,全力攻城!”
     第二天一早,辽军就开始攻城。他们推着新造的攻城塔,扛着云梯,朝着莫州城墙冲来。杨延昭站在城楼上,手持长枪,高声喊道:“放箭!扔滚木!扔石头!”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扔滚木、石头。辽军的攻城塔刚靠近护城河,就掉进了陷阱里,里面的士兵摔得粉身碎骨;云梯刚架到城墙上,就被宋军士兵用钩子勾住,掀翻在地。辽军士兵一个个倒下,可后面的士兵还是源源不断地冲上来。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辽军死伤惨重,却连莫州的第一道护城河都没越过。耶律休哥气得吹胡子瞪眼,下令暂停攻城,在城外扎营。
     晚上,耶律休哥在中军大帐里,看着伤亡名单,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再这么打下去,辽军的伤亡会越来越大,粮草也会不够用。他想了想,决定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假装攻打莫州的东门,吸引宋军的注意力,然后派一支精锐部队,从莫州的西门偷袭,打开城门。
     第二天一早,耶律休哥率领大部分辽军,猛攻莫州的东门。杨延昭果然上当,把大部分士兵都调到了东门,防守东门。耶律休哥见杨延昭上钩,偷偷派了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部队,绕到莫州的西门,准备偷袭。
     可他没想到,杨延昭早就料到他会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在西门也留了足够的兵力,还设下了埋伏。辽军的精锐部队刚到西门,就被宋军士兵包围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辽军贼子,你们中了我们将军的计!”西门的守将王贵高声喊道,“放箭!”
     宋军士兵纷纷放箭,辽军的精锐部队毫无防备,很快就被消灭了。耶律休哥得知消息后,气得差点晕过去——他没想到,自己的计策居然被杨延昭识破了。
     接下来的几天,耶律休哥又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夜袭、火攻,可都被杨延昭一一化解。辽军的伤亡越来越大,粮草也快用完了,士兵们的士气越来越低落。
     耶律休哥看着莫州城,心里很是无奈。他知道,再这么打下去,不仅攻不下莫州,还会被宋军消灭。他只能派人去萧太后那里,请求撤军。
     萧太后此时正在攻打定州,也遇到了李继隆的顽强抵抗,损兵折将,心里本来就很烦躁。她接到耶律休哥的请求后,气得把信撕了:“耶律休哥这废物!五万大军居然攻不下一个小小的莫州!传朕旨意,让他再坚持几天,要是还攻不下莫州,就提头来见!”
     耶律休哥接到旨意后,心里又气又怕。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攻打莫州。可宋军的防守越来越顽强,辽军的士兵们根本不想再打仗,有的甚至偷偷逃跑。
     这天晚上,杨延昭在城楼上巡查,看到辽军的大营里一片死气沉沉,心里有了主意。他对周信说:“周信,辽军现在士气低落,粮草也快用完了,咱们可以趁机发动夜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周信点了点头:“将军,这个主意好!咱们挑选一支精锐部队,晚上偷偷摸进辽军的大营,放火烧了他们的粮草,再杀他们个片甲不留!”
     杨延昭挑选了五千精锐士兵,让他们换上辽军的衣服,拿着辽军的武器,趁着夜色,偷偷摸进了辽军的大营。辽军的士兵们大多已经睡着了,根本没发现宋军士兵。
     宋军士兵们悄悄摸到辽军的粮草营,放了一把火。大火很快就烧了起来,照亮了整个辽军大营。辽军士兵们被惊醒,看到粮草营着火,一个个惊慌失措,四处逃跑。
     “杀!”杨延昭率领宋军士兵,高声喊道,朝着辽军的士兵冲去。
     辽军士兵们本来就士气低落,现在又被大火包围,根本无法抵抗。耶律休哥见大势已去,只能率领少数亲信士兵,拼死突围,朝着契丹方向逃跑。
     宋军士兵们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的武器、战马和粮草。莫州之战,大宋再次取得了胜利,而且是一场大胜。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大喜过望,下旨封杨延昭为鄚州团练使,赏黄金百两,锦缎千匹;他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也都有赏赐。百姓们更是高兴,瓦舍里的说书先生把莫州之战的故事改编成了评书,天天讲,场场爆满;小贩们也编了新段子,“杨六郎,守莫州,萧太后,来犯境,辽军五万来势凶,六郎妙计破敌兵,烧粮草,杀辽贼,大宋百姓齐欢腾”,杨家将的名声传遍了大宋的每一个角落。
     可杨延昭并没有因为胜利而骄傲。他知道,契丹虽然这次失败了,但肯定还会再来攻打大宋。他在莫州继续训练士兵、加固城防,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
     这天,杨延昭正在训练士兵,突然接到了汴梁传来的消息——赵普病重,想在临死前见他一面。杨延昭心里一惊,立刻安排好莫州的防务,快马加鞭地赶往汴梁。
     他赶到赵普的府第时,赵普已经奄奄一息,躺在床上,连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杨延昭跪在床边,握着赵普的手,声音哽咽:“赵宰相,我来了。您别担心,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赵普缓缓睁开眼睛,看着杨延昭,虚弱地说:“延昭……你来了……好……好……”他喘了口气,继续说道,“我知道……我快不行了……我这辈子……辅佐太祖和太宗……还有当今陛下……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大宋收复幽云十六州……可惜……我看不到了……”
     杨延昭眼泪直流:“赵宰相,您放心!我一定会完成您的心愿,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大宋争光!”
     赵普点了点头,从怀里拿出一本兵书,递给杨延昭:“这是我……这辈子总结的兵书……里面有很多……打仗的经验……你拿着……将来北伐的时候……或许能用上……”
     杨延昭接过兵书,紧紧抱在怀里:“谢谢您,赵宰相!我一定会好好研读这本书,不会让您失望的。”
     赵普笑了笑,闭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一代名相赵普,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七十一岁。
     赵普的死,让大宋的大臣们都很伤心。赵恒亲自为赵普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他为真定王,还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百姓们也纷纷为赵普哀悼,有的还自发地去赵普的墓前祭拜。
     杨延昭站在赵普的墓前,心里暗暗发誓:“赵宰相,您放心!我一定会完成您和先帝的心愿,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让大宋的旗帜插遍幽云十六州的每一寸土地!”
     葬礼结束后,杨延昭回到了莫州。他把赵普给他的兵书放在书房里,每天都抽出时间研读。他从兵书里学到了很多打仗的经验,也更加坚定了北伐的决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

第5章 汴梁火后复重建,六郎遇挫守初心(公元1000-1003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