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下乡引发的“生产力”革命,其威力远超所有“新政”官员的最乐观想象!
大宁启元四十二年,秋。
当首批租赁“铁牛”拖拉机的十个“模范村”将其令人瞠目结舌的“秋收”成果呈报到户部尚书张豆子案头时,
即便是这位对“天文数字”已有些麻木的“帝国财神爷”,
也惊得霍然站起!
……
“豆子!你快看!”
内阁首辅官邸。
张小山看着幺弟连夜送来的“加急喜报”,一向古井无波的深邃眼眸迸发前所未有的光芒!
“黑土平原‘张家村,租赁‘铁牛十台,开垦荒地八千亩,深耕熟地两万亩!
今岁秋收共计产出‘抗旱粟三号三十万石!
平均亩产竟高达……十五石!
而周边采用‘牛耕的村落,上上等良田亩产不过五石!”
“三倍!”
张小山重重捶桌,声音因极度兴奋而颤抖!
“仅换一种‘工具,我大宁粮食产量竟能凭空暴涨三倍!”
“哈哈哈哈!”他抑制不住,发出充满豪情的大笑!
“豆子!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大宁将彻底摆脱困扰华夏数千年的粮食之困!”
“意味着我等将拥有足以养活三倍乃至五倍今日人口的无尽粮仓!”
“意味着我朝征服星辰大海的伟大梦想将拥有最坚实、最可靠的后盾!”
……
然而,面对兄长充满“宏大叙事”的兴奋,
张豆子这位帝国顶尖“经济学家”脸上却无丝毫喜悦,
而是充满过来人智慧的巨大忧虑。
“三哥,”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如冰冷雪水,瞬间浇熄张小山心中刚燃起的熊熊火焰。
“你只看到‘碗里多出的三倍米,
却忘了去想……”
他指着窗外广袤天下,“这突然多出的‘米将对我大宁那本就脆弱不堪的‘米价带来何等毁灭性冲击。”
……
“米价?”
张小山愣住。
身为政治家,他思考的是“粮食”对“国本”的战略意义,
却忽略了最基础、最致命的市场规律。
张豆子未再卖关子,
缓缓转身,在巨大黑板上重重写下两个满载“血泪”的篆字——
“谷!贱!”
随即又写下两个更触目惊心的字——
“……伤!农!”
……
“三哥。”
他的声音无比沉重。
“你可记得我‘经济学第一课上讲的‘大白菜故事?”
张小山点头。
“供给与需求,乃‘看不见的手操控的两柄利剑。
它既能让物价一飞冲天,亦能让其一文不值。”
“如今,”他指着充满“丰收”喜悦的喜报,
“这暴增三倍的粮食产量如一道失控洪水!
将在‘需求未发生巨变的情况下,狠狠冲垮岌岌可危的粮价堤坝!”
“最终被这‘洪水淹没的……”
&nb
第749章 谷贱伤农,卖牛之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