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使者抵达的那日,贺兰下了场不大不小的秋雨,空气里裹着茶园湿润的清香。瑾潼和李默早早候在城门口,身后跟着沈先生、周明,还有捧着《贺兰通商志》的书院学生。城墙上挂着新制的彩绸,是用棉布坊最好的靛蓝与绯红织就,风吹过的时候,像极了南洋商队带来的鹦鹉翅膀。
马蹄声从雨雾里传来时,周明先喊了一声:“来了!”众人抬眼望去,只见一队披着银甲的罗马士兵走在最前,甲片上的雨水折射着微光,后面跟着几辆装饰华丽的马车,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水花。为首的马车停下,一个穿着白色长袍、束着金色腰带的男子走下来,他约莫四十岁,鼻梁高挺,眼神温和,正是罗马元老院派来的使者马可。
“瑾潼姑娘,二王子殿下。”马可的中原话比卢修斯流利许多,还带着几分书卷气,他微微躬身行礼,手里捧着一卷用丝绸包裹的羊皮卷,“我代表罗马元老院,向贺兰致以最诚挚的敬意。这是元老院的国书,愿我们能缔结永久的通商盟约。”
瑾潼接过羊皮卷,指尖触到细腻的羊皮,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从最初和漠北部落以物易物,到如今与罗马这样的远方国度缔结盟约,贺兰的商路,真的走得越来越远了。她笑着回礼:“马可使者一路辛苦,快随我们入城,暖茶和木薯糕点都已备好。”
入城的路上,马可不时掀开马车窗帘,好奇地打量着街道两旁的景象。市集上,卖青瓷的摊贩正给大食商人展示新烧的冰裂纹瓷碗;棉布坊的伙计扛着一匹匹印花棉布,要送到南洋商人的货栈;几个孩童围着沈先生的学生,吵着要看《贺兰通商志》里伊凡的画像。马可看得入神,忍不住感叹:“我从未见过如此热闹的城邦,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这才是真正的繁荣。”
到了商馆前厅,阿竹端上刚煮好的云雾茶,茶汤清绿,飘着淡淡的香气。马可抿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这茶比罗马的橄榄油还要温润,若是运到罗马,定能成为贵族们追捧的珍品。”他从随行的箱子里取出一个青铜雕像,雕像上是罗马神话里的信使墨丘利,姿态灵动,栩栩如生:“这是元老院送给贺兰的礼物,愿我们的商路如墨丘利的翅膀一般,畅通无阻。”
李默接过雕像,郑重地交给仆役收好:“多谢马可使者。我们也为元老院准备了礼物,是五十匹改良后的宽幅棉布,还有三十件绘着罗马柱纹样的青瓷,都是贺兰最好的手艺。”
接下来的几日,瑾潼和李默带着马可走遍了贺兰。他们先去了茶园,此时秋茶刚采摘完毕,茶农们正将茶叶摊在竹席上晾晒,空气中满是茶香。马可蹲下身,轻轻摸了摸茶叶,疑惑地问:“这么细嫩的叶子,怎么会有如此醇厚的味道?”瑾潼让茶农煮了一壶秋茶,给他讲解采茶、炒茶、揉茶的工序,马可听得认真,还让随从把每一步都记录下来。
到了瓷窑,阿竹正带着工匠在瓷坯上绘制纹样,这次画的是罗马的竞技场,线条细腻,色彩鲜艳。马可站在窑口,看着工匠们将瓷坯送入窑中,忍不住问:“这窑里的火要烧多久?才能让泥土变成如此精美的瓷器?”阿竹笑着回答:“要烧三天三夜呢,火候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就像罗马的雕塑,差一点都不成样子。”马可听了,忍不住点头称赞:“原来无论是瓷器还是雕塑,都需要极致的耐心。”
 
第649章 风起(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