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次年春天,顶楼花盆里的罗马小麦已抽出青嫩的穗子,随风轻晃,像是在呼应山下试验田的热闹。王老汉戴着草帽,正领着十几个农工给葡萄藤搭架,藤蔓上缀满了淡绿色的小花,引得蜂蝶绕着藤蔓飞舞。不远处,几个罗马使者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羊皮纸,仔细记录着葡萄藤的生长高度,其中一个高鼻梁的使者还时不时用指尖轻触花瓣,眼里满是惊叹:“真没想到,贺兰的土地竟能把罗马的葡萄养得这么好,比我们家乡的藤蔓还要壮实。”
王老汉听到这话,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他掏出腰间的水壶递给使者:“这可不是土地单方面的功劳,去年冬天我们把罗马田土掺进贺兰土里,又按你们说的法子给藤蔓裹了草帘,两方的法子凑在一起,才能有这好长势。”正说着,阿竹提着竹篮跑了过来,篮里装着刚蒸好的木薯糕,还冒着热气:“王伯,罗马的工匠们问青瓷窑啥时候能开窑,他们想看看青瓷出窑的样子呢!”
王老汉接过木薯糕,掰了一块塞进嘴里,含糊着说:“让他们再等等,阿青去山里采新的矿物颜料了,说要在这批青瓷上画罗马的竞技场,等颜料回来了,三天就能开窑。”
阿青此时正在贺兰山深处的峡谷里,身边的竹篓已经装了大半筐青蓝色的矿石。她蹲在一块岩石前,用小锤轻轻敲下一块矿石,对着阳光看了看,眼里满是欢喜——这矿石的颜色比去年从罗马带回来的颜料还要鲜亮,用来画竞技场的穹顶再合适不过。突然,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阿青回头一看,竟是元老院派来的雕塑工匠马可·卢西恩,他肩上扛着工具包,手里还拿着一块大理石碎片:“阿青姑娘,我跟沈先生打听了你的去处,想着来帮你多采些颜料,顺便看看贺兰山的石头,说不定能找到适合雕刻的石材。”
阿青站起身,把小锤递给卢西恩:“这山里的石头多着呢,有青的、白的,还有带花纹的,你要是想雕刻,我带你去北边的石壁看看,那里的石头又硬又细腻,比罗马的大理石还适合刻人物。”卢西恩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跟着阿青往峡谷深处走,两人一路说说笑笑,竹篓里的颜料越装越满,卢西恩的笔记本上也画满了贺兰山的岩石素描。
与此同时,商馆里正热闹非凡。瑾潼坐在桌边,面前摆着一张巨大的地图,穆罕默德和南洋商人围在一旁,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穆罕默德指着地图上红海的位置说:“瑾潼姑娘,要是想去埃及,从贺兰出发,走陆路到大食,再换乘商船渡红海,最多三个月就能到。我已经跟苏丹沟通过了,他会派船队在红海港口接应你们,还会给你们准备通关文牒。”
南洋商人也凑过来,指着东南亚的岛屿说:“我们也能帮忙!从埃及回来后,你们可以跟着我们的商船去印度,那里的香料比大食的还要多,百姓们肯定喜欢贺兰的棉布和青瓷。去年我们带回去的木薯粉,现在在南洋的市集上都抢着买呢!”
瑾潼拿起笔,在地图上圈出埃及和印度的位置,眼里满是期待:“那我们就定下了,下个月出发去埃及。这次商队要多带些棉布和青瓷,还要带上王伯培育的葡萄苗,说不定埃及的土地也能种出贺兰的葡萄。”
李默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书信,脸上带着笑意:“刚收到伊凡的信,他说西伯利亚的部落已经种上了我们带去的葡萄苗,今年夏天就能结果,还说要带五十车貂皮来贺兰,换我们的木薯粉和青瓷。”
瑾潼接过书信,笑着说:“没想到贺兰的东西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等我们从埃及回来,一定要把这些好消息告诉罗马的朋友们。”
几天后,青瓷窑终于开窑了。窑门一打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紧接着,一件件莹润的青瓷被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抱出来。有的青瓷上画着贺兰山的轮廓,旁边缀着紫红色的葡萄;有的则画着罗马的竞技场,柱子上还刻着拉丁文。卢西恩站在一旁,看着这些青瓷,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太神奇了,这些青瓷就像是把贺兰和罗马的风景都装在了里面,比雕塑
第652章 风起(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