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朝廷的恩典和法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左梁玉一个千户出身的叛将,有什么资格跟朝廷讨价还价?
若答应了他的条件,朝廷威严何在?
如果左梁玉能看到金陵内阁上的这一幕,他就会明白,他们这群体制内的牛马把招安的事情想得太过简单了。
他们是真想跪,真想回到体制内。
但有时候,你想跪,别人未必给你跪的门子。
体制的尊严和统治的惯性,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冰冷和强硬。
决定容易,执行却难。
关键问题摆在了面前:从何处派兵?派谁去剿?
豫州军不算强,但毕竟有几万之众,且大部分本地人,具有地利优势。
兵派少了,无异于羊入虎口。
派谁挂帅?
朝中的勋贵将领,早在英国公惨败后就被清算得差不多了,不是战死就是被追责下狱。
有能力快速平定这场叛乱的,放眼大魏,其实只有那么几支力量:晋州总督廉山、燕州总督(定北侯)张克、齐州的蒙家兄弟,秦州在打仗腾不出手。
以他们麾下边军精锐之师,对付豫州军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但这些选项第一时间就被内阁否决了。
北疆这些军头本就尾大不掉,难以控制,岂能再让他们染指中原腹地的豫州?
那简直是引狼入室,后果比豫州军叛乱本身还要严重百倍!
目光只能转回朝廷直接掌控的禁军。
然而,禁军在之前与多耳衮的大战中损失惨重,精锐折损大半,有经验的老将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因战败责任被投入大狱。
剩下的,多是一些资历尚浅、缺乏统军经验的中层军官。
堂堂大魏,如今竟似无一合适统兵大将可选!
兵部侍郎曾仲涵一度热血上涌,甚至考虑要不要自己亲自挂帅出征——
毕竟他现在代理兵部,责无旁贷。
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风险太大,前任兵部尚书余廷益就是前车之鉴!
那位老上级能力不俗,他是比不了的,亲自带兵上了,结果呢?
现在还在刑部大牢里等着“斩监候”呢!
就在曾仲涵焦头烂额之际,一份从特殊渠道递来的名单,摆在了他的案头。
递送名单的人语焉不详,只说是“故人所荐”。
但曾仲涵一看那笔迹和推荐的四人名字,立刻就明白了——
这分明是来自刑部死囚牢里,那位正在等待秋后处决的前任兵部尚书余廷益!
至于为何一个待决的死囚能知道外面发生了叛乱,还能精准地推荐将领,这就不好深究了。
毕竟余廷益是左相诸葛明的学生,而刑部、大理寺这些司法衙门里,左相的门生故旧众多。
只要不是皇帝亲自下旨盯着非要立刻处死,像余廷益这种副国级别的人物;
在“斩监候”的过程中,有无数的门道可以拖延——
案件复核可以慢一点,秋决的勾决名单可以“恰好”漏掉他,等待皇帝大赦天下更是常规操作。
他的生死在朝中大佬们的博弈之间。
余廷益推荐的四人分别是:
禁军卫指挥佥事(虚衔)兼任实权千户的贺仁龙;
禁军卫指挥佥事兼任千户的曹闻诏(与宗室无关);
禁军卫指挥佥事、大魏武状元出身的郑维城;
禁军实缺千户曹汴蛟。
这四人都是在之前与多耳衮的战争中有过出色表现、但因职位不高而未被追责的中层军官。
禁军中真正能独领一军的帅才,如贺连城、江铁山等人,早已凋零殆尽。
曾仲涵看着这份名单,心中瞬间转过了无数念头。
这四人确是禁军残存将领中的佼佼者,但资历和威望,距离统帅大军似乎还差得远。
对自己而言,全了这份与老上级的情谊(尽管过去可能有权力之争);
毕竟就算余廷益将来真的侥幸遇赦出狱,也早已是庶人,根本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
相反,若是用了这四人平叛成功,自己作为拍板决定的代理兵部尚书,自然是首功一件。
万一失败……那也是余廷益荐人不利!
更何况,卖个人情给余廷益,就等于间接向势力庞大的左相诸葛明示好。
官场之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能让左相欠人情的机会可不多。
这份顺水人情,做得!
“罢了罢了,没有能统筹全局的帅才,那就堆砌猛将吧!”
曾仲涵下定决心,将这份四人名单作为剿匪将领的推荐方案,报了上去。
“四个打一个,还是禁军打豫州地方军,优势在我!
只要能灭了左梁玉那个不知死活的叛贼就行!”
喜欢。
第442章 不能开先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