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并没有灰心,毕竟董昭还年轻,未来多成长成长,开拓下眼界或许能好很多。
现在的他充其量就是州牧的水平,再往上河南尹或者大司农丞、大司农府太仓令就是极限了。
继续往下看,这东侧除了董昭一个人写的还不错,其他人哪怕经过河南尹府的考校,写出的东西也只是勉强看得过去。
眼界还是太低了,而且他们包括董昭,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过分强调典籍,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没法借典籍之故,写出自己的东西。
他前去西侧查看,吃了刚刚的亏,这次他寻年长些的观察。
有个看样子跟曹操等人差不多的家伙,正在奋笔疾书。
刘辩观察起来,看着看着就入了神。
边防策,此人答:《春秋》庄公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孔子不书其贬,盖因戎患已除。今陛下助南匈奴,引《礼记·中庸》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昔齐桓公存邢救卫,孔子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今南单于称臣纳贡,正合尊王攘夷之义……
通篇写了得有上千字,写的挺有意思,比年轻的董昭要强上一些。
刘辩暗暗记下排头的内容,回头要仔细看看后续,此人若好好教导,此生或能触及到三公。
看了一会儿,他再换地方,又接连看了几处,时而皱眉强忍怒气,时而沉思。
不过有一说一,年龄似乎真的是个分水岭,年长些的人可能写的不太好,但绝对不狂妄,不胡乱作答。
年轻的才子有写匈奴皆豺狼,复国必遭反噬,当尽驱其众于塞外,发中原民户实边。半钱不予,尽诛酋豪的。
有写请斩于夫罗首级传示九边的。
还有写孔子言管仲之器小哉,助胡虏复国实悖《春秋》夷夏之防,当引《尚书》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之训,尽诛匈奴王族的。
年轻气盛啊。
刘辩摇头,没了继续查看的兴趣,他准备转身回龙椅坐着等。
结果这时,他眼角的余光注意到一人。
殿南隅的青衫士子正提腕运笔,身姿如松柏承雪,众考生皆俯首蜷背,唯他肩背挺直如负剑匣,玉冠缨带纹丝不动。
那少年忽抬目迎向圣颜,眸中不是寻常士子的惶恐谄媚,倒像睥睨沙场的少将军,一下子就吸引了刘辩的兴趣。
此人气质不一般,既有袁绍身上的英气,又有诸葛亮眼中的自信。
刘辩也算是阅人无数,猛将贤臣不知见了多少,能仅凭一眼就吸引他注意的,绝不是凡夫俗子。
他来了兴趣,默不作声的过去查看此人能做出什么答卷。
姓名被糊住了,不知道他的来历,刘辩还算淡定,静静站在后面看他答卷。
首当其冲的,是经学题。
刘辩下意识的失笑,看来是个摆弄笔杆子的文人。
继续往下看。
《春秋》僖公元年齐师、宋师、
第545章 莫非是鲁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