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她们入宫授艺,也好让宫里的娘娘们学学,以后也能帮陛下分忧解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二听了,微微一笑:“哦?还有这等事?也好,传旨,让孙思邈巡视南方时,顺便看看这‘女户种麦是怎么回事。”
     再说孙思邈,奉旨巡视南方,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淮南。
     他先是察看了各地的疫情情况,又询问了当地的官员,得知淮南一带,今年春耕普遍采用了新的耕作方法,产量有望大幅提高。
     孙思邈好奇,便亲自下田查看。
     当他来到赵十三试种的“新法田”时,顿时眼前一亮。
     只见那半亩田地里,麦苗齐整,绿浪翻涌,长势喜人,与周围那些稀稀拉拉的麦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这是怎么回事?”孙思邈惊讶地问道。
     “回禀大人,这是我们按照陈野先生教的方法种的。”赵十三答道。
     “陈野先生?”孙思邈一愣,“他是何人?”
     “他只是个普通的佃户。”赵十三说道,“不过,他懂很多种田的知识,教我们‘横直等距密植法,还教我们‘粪土三比方。”
     孙思邈听了,更加好奇。
     他仔细观察着田里的麦苗,又察看了田边的沟渠,发现这些沟渠的走向,竟然暗合“分压引流术”的原理。
     他抚须长叹:“工科入匠,医科入药,今农科入田……道已遍野!”
     与此同时,在长安太庙外。
     新碑即将落成,崔知晦独自一人守在碑前。
     夜深人静,四周一片漆黑。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几个黑衣人手持利刃,冲向石碑。
     “你们想干什么?”崔知晦大喝一声,挺身而出,想要阻止他们。
     “少管闲事!”一个黑衣人恶狠狠地说道,挥刀砍向崔知晦。
     崔知晦躲闪不及,肩上中了一刀。
     但他顾不上疼痛,拼命地扑向石碑,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石碑。
     黑衣人见状,更加疯狂地砍杀崔知晦,还放火焚烧石碑。
     崔知晦咬紧牙关,死死地压在石碑上,任凭刀剑加身,火焰焚烧。
     “谁敢动石碑,我就和你们拼了!”他嘶声力竭地吼道。
     附近的百姓听到动静,纷纷赶来。
     他们看到崔知晦浑身是血,拼命地保护着石碑,顿时怒火中烧。
     “保护石碑!”一个老妇人喊道,她把自己儿子小时候穿的破鞋放在石碑的基座上:“我儿死于瘟疫,今日名未刻,魂亦安。”
     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用自己的身体筑成一道人墙,保护着石碑。
     黑衣人见状,知道无法得逞,只好狼狈逃窜。
     大火终于被扑灭了,石碑完好无损,只是上面沾满了崔知晦的鲜血。
     鲜血渗入石缝,如朱砂描金一般,显得更加庄严神圣。
     崔知晦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指着石碑上“韩十四”的名字,断断续续地说:“我的……名字……刻上去了……就好……”
     说完,他便闭上了眼睛。
     而此时,李承乾正站在麦田的尽头。
     他望着远处,那里,赵十三正率领着众女,收割着金黄色的麦子……
     金色的麦浪在风中摇曳,像是大唐盛世最华丽的地毯。
     李承乾站在田埂上,眯着眼,看着赵十三她们弯着腰,熟练地收割着。
     那金灿灿的麦穗,沉甸甸的,压弯了腰,像极了努力生活的百姓。
     “六石!绝对六石打底!”赵十三的声音都劈叉了,带着丰收的喜悦。
     几个光屁股小孩在田埂上疯跑,突然,一个熊孩子指着地上的驴蹄印,大喊大叫:“快看快看!陈先生的驴,踩出新麦啦!”
     李承乾哈哈一笑,心说这可真是“驴”有应得。
     他走到田埂边的岩壁旁,拿起一块磨得锋利的石刀,一刀一刀地刻下几个大字:麦起于尘,国生于野。
     字迹苍劲有力,带着一种破土而出的力量。
     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一个黑点,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那是一匹快马,马上的骑士举着一面明黄色的绸缎,风中猎猎作响。
     “是北边来的!”赵十三放下镰刀,有些紧张。
     骑士飞奔至李承乾跟前,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展开黄绸,高声道:“圣人有旨!……这位可是陈……唔,先生?”
     李承乾笑着点了点头。
     骑士清了清嗓子,用一种略带滑稽的腔调念道:“……今有无名夫子,教民以道,胜万卷经书……”
     他念完,抬起头,疑惑地看着李承乾,又看了看周围的麦田,挠了挠头:“那个……圣人的意思是……”
     李承乾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笑而不语,只是抬头望向远方。
    喜欢。
  

第158章 驴蹄印里长出新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