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4章 圣旨还没来,炉火已燎原[1/2页]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喜欢秦岭虎的萧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炉火尚未熄灭,硝烟已经弥漫开来。
     李承乾站在堆满文书的东宫书房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火药味。
     他挥毫泼墨,笔走游龙,一份份盖着东宫印玺的《药火工法简要》,被快马加鞭地送往大唐的各个角落。
     “东宫令,通告各州……”李承乾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这可不是奏请,是通知。”
     所谓的“药火工法”,实际上就是将冶铁技术与火药配方进行结合,再以“药材炮制”的名义,掩盖其军事用途。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真正能救人性命的良药配方,算是给天下百姓一点实实在在的甜头。
     “凡设火犁炉者,皆可申请为‘药火分炉,由东宫统一配炭、供模、收药。”这道命令一下,地方官府顿时炸开了锅。
     “这……这算什么?东宫的手,伸得也太长了吧?”
     “统一配炭?统一供模?这分明是要把所有的工坊都纳入东宫的掌控啊!”
     “可是……可是百姓们已经开始自发建炉了,如果咱们强行阻止,恐怕会激起民变啊!”
     民意如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更何况,这民意背后,还有东宫在暗中推波助澜。
     那些原本对太子不屑一顾的地方官员们,此刻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们可以无视太子的命令,但却不能无视百姓的呼声。
     更何况,谁也不敢保证,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最终,在沉默中爆发,或者在沉默中灭亡。
     他们选择了前者——默许。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大唐三十七州,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无数的“药火炉”。
     每一座炉子上,都醒目地刻着“承乾监制”四个大字,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这片土地的主人是谁。
     东宫的势力,如同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开来。
     政事堂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长孙无忌面色肃然,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大臣。
     “诸位,今太子主药火大局,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然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长孙无忌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臣请陛下允太子‘摄理农政,如周公辅成王,以安天下民心!”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尚书大人,此言差矣!”一位大臣忍不住站出来反驳,“太子监国已是破例之举,如今又要摄理农政,岂不是要将朝廷大权尽数揽入东宫?”
     长孙无忌冷笑一声,不屑地说道:“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如今瘟疫肆虐,民不聊生,若无太子殿下统筹全局,只怕早已天下大乱。难道诸位大人,要眼睁睁地看着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吗?”
     他将一份奏疏呈上,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
     “这是崔慎行、房遗爱等二十三位大臣的联名奏疏,他们都认为,非太子不能安此火,非火不能救此民!”
     魏征闭目养神,一言不发。褚遂良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朝堂之上,风向已经变了。
     “若陛下不允……”长孙无忌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胁,“明日民间将传‘天子拒药,太子救民……”
     李二高坐在龙椅之上,脸色阴晴不定。
     他紧紧地攥着拳头,指甲深深地陷进了肉里。
     最终,他还是拂袖而去,留下了一道意味不明的冷哼。
     诏书,终究还是没有下达。
     但没有诏书,又如何?
     与此同时,东宫的一间偏僻的库房内。
     徐惠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咳咳……”她掩着口鼻,轻轻地掸去箱子上的灰尘。
     这里存放着历代皇帝的诏书和文书,大部分都已经残破不堪,无人问津。
     徐惠来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彻底扭转乾坤的机会。
     她翻箱倒柜,仔细地查阅着每一份文件。
     终于,在一堆发黄的纸张中,她发现了一卷特殊的诏书残卷。
     那是太宗贞观初年颁布的《农器改良诏》,可惜的是,大部分内容都已经缺失,只剩下几行模糊的字迹。
     徐惠小心翼翼地展开残卷,借助微弱的光线,辨认着上面的文字。
     突然,她

第184章 圣旨还没来,炉火已燎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