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0章 学易无过:夫子的晚年之愿[2/2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 “邦无道” 的避祸,这种 “时中” 让他始终 “免于刑戮”,正是避免大过的关键。
     “无大过” 的核心是 “见几而作”。《周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几” 是错误的萌芽。孔子任鲁国司寇时,见季氏 “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立刻批评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是舞蹈行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大夫四佾,季氏用八佾,是 “大过” 的开端,必须及时制止。
     他反对 “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因这是诸侯祭天的礼仪,大夫为之就是 “僭越” 的 “几”。当时冉有说 “不能救也”,他便叹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连泰山之神都比季氏懂礼,这种讽刺正是对 “见几” 的坚持。
     孔子晚年总结一生,对 “过” 有了更深理解。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年轻时志向虽纯,却难免 “好勇过我”(《论语?先进》)—— 如在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召他时,竟想 “往矣!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后经子路劝谏才止,这是 “过”;
     “三十而立”,确立了人生方向,却在仕途中有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的急躁 —— 任中都宰时想三个月就推行周礼,被冉有劝 “循序渐进”,才修正策略;
     “四十而不惑”,虽明事理,却仍有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的短视 —— 在卫国曾因 “卫灵公与夫人同车” 而愤然离去,后反思 “邦无道,不废足矣”,不必过于刚烈;
     直到 “五十而知天命”,学《易》后才渐悟 “穷则变,变则通”,能在变化中守住根本,这或许就是他感叹 “可以无大过矣” 的底气。
     五、历史回响:学易修身的传承谱系
     荀子的 “善假于物”,将孔子学易精神务实化。《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学《易》不重卦象,而取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精神,发展出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积极思想 —— 不是被动顺应规律,而是主动利用规律。
     他在稷下学宫讲学时,常以 “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 鼓励学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某次讲解 “革卦” 九五爻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他指着窗外的桑树说:“你看这桑叶,春天嫩绿,秋天枯黄,这就是‘革,但养蚕人能从中得丝,这就是‘制天命。” 将《易》的变化观转化为学习动力,让弟子们明白 “学易” 不是空谈,而要实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弼的 “得意忘言”,深化学易的思辨维度。三国时期的王弼注《周易》,提出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主张透过卦象(言、象)把握本质(意)。他解读 “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不纠结 “元” 的文字,而强调 “万物之始,莫盛乎乾” 的本体意义。
     某次他与何晏论学,指着《周易》竹简说:“若执着于绳墨(文字),失其大象矣。” 他注 “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 “坤者,顺也,顺乾之性也”,将 “坤” 的 “顺” 解读为对 “乾” 的配合,而非被动服从,这种辩证思维与孔子 “观其德义” 一脉相承,让《易》从术数升华为哲学。
     程颐的 “格物致知”,将学易与理学融合。北宋程颐着《伊川易传》,认为 “学《易》者,必明此理,乃能乐天正命”。他主张 “格物致知”—— 通过研究事物(包括《易》卦)获得知识,达到 “知天命”。
     某次弟子问 “如何无大过”,他举 “益卦”“风雷,益” 说:“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如雷风交加,万物生长,改过才能进步。” 他自己被贬涪州时,仍 “日讲《易》于北岩”(《宋史?程颐传》),在 “困卦” 批注中写下 “君子处困,守正而俟命”,正是对 “无大过” 的践行。他还将《易》的 “时中” 发展为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虽显僵化,却延续了 “守常知变” 的精神。
     六、学易的当代价值:应对变化的智慧
     《周易》“变易” 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在华为的 “危机管理” 中显现。任正非推崇 “华为的冬天” 理论,每年投入营收的 15% 用于研发(2023 年研发费用达 1880 亿元),这与《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的危机意识相通 —— 顺境时要防逆境。
     他在内部讲话中引用 “革卦”“穷则变,变则通”,鼓励员工 “自我革命”。2019 年面对美国制裁,华为启动 “备胎计划”,将多年研发的 “鸿蒙系统” 推向市场,正是 “见几而作” 的体现。任正非说:“我们学《易》,不是算命,是学‘变的智慧。” 这种 “居安思危” 的智慧,帮助华为在国际竞争中避免 “大过”。
     “无大过”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在 “生涯规划” 领域鲜活起来。职业规划师常以 “乾卦” 六爻喻人生阶段:
     “潜龙勿用”(2030 岁):如刚入职的年轻人,应像 “潜龙” 积累能力,不宜急于表现。某互联网公司实习生频繁提 “颠覆性建议”,反被团队排斥,便是不懂 “潜龙” 之道。
     “见龙在田”(3040 岁):如部门主管,需在实践中展现才能。某项目经理在完成几个小项目后,才接手大项目,循序渐进,符合 “见龙” 的节奏。
     “飞龙在天”(4050 岁):如企业高管,可充分发挥领导力,但也要警惕 “亢龙有悔”。某 CEO 在行业巅峰时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正是 “亢龙” 之过。
     这种 “知时而动” 的思维,正是孔子学《易》想获得的智慧,让每个人在人生节点都能 “无大过”。
     《周易》辩证思维对科技伦理的警示,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凸显。当 AlphaGo 击败人类棋手时,科学家想起《周易?泰卦》“泰极否来”—— 技术过度发展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清华大学科技伦理委员会引用 “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强调 AI 研发需走正道;用 “谦卦”“谦尊而光” 提醒从业者保持谦逊,避免 “技术至上” 的大过。
     2023 年 ChatGPT 引发争议时,某 AI 伦理学家在论文中写道:“我们要学‘既济卦‘初吉终乱,看到技术成功的同时,也要防范最终的混乱。” 这种 “见几而作” 的前瞻,与孔子学《易》的初衷一致,让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七、历史人物的学易实践:以易修身的典范
     诸葛亮的 “隆中对”,是《易》“知变” 智慧的军事应用。他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如‘乾卦亢龙);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如‘坤卦厚德载物)。”(《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 “联吴抗曹” 的策略,暗合《周易?比卦》“比,辅也,下顺从也”—— 联合弱小对抗强敌。他还根据 “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说服刘备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卦象转化为具体战略。
     北伐时,他在祁山 “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这八阵暗合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八门对应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正是《易》“刚柔相济” 的应用,让蜀军以少胜多,避免 “骄兵必败” 的大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融入《易》的 “鉴戒” 思想。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与《周易?系辞》“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一脉相承。
     书中分析 “安史之乱”,认为根源是 “君不君,臣不臣”,如《周易?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唐玄宗晚年 “内宠杨贵妃,外任安禄山”,内部失序导致外乱。他还在 “臣光曰” 的评论中引用 “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批评唐玄宗 “自恃承平,荒于酒色”,正是 “亢龙有悔” 的写照。
     编纂过程中,他遇疑难便翻《易》,某次对 “玄武门之变” 的评价犹豫,见 “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便写下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由太宗定内难也”,既肯定 “革” 的必要,又强调 “礼” 的根本,这种平衡正是 “无大过” 的智慧。
     王阳明的 “龙场悟道”,受《易》“变易” 启发至深。被贬龙场时,他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王阳明年谱》),住在 “石椁”(天然石洞)中,某日夜里 “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想起《周易?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光明藏于地下,君子在困境中要保持内心的明悟。
     他提出的 “知行合一”,与《易》“制而用之谓之法” 的实践精神一致。平定宁王之乱时,他 “佯攻南昌,实捣九江”,正是用 “声东击西” 的 “变易” 之术;教导弟子 “事上磨练”,则是对 “乾卦”“天行健” 的践行,让他们在具体事务中体会 “改过迁善”,将《易》的智慧融入心学。
     八、学易无过的终极意义: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加我数年” 的感叹里,藏着孔子对学习的永恒渴望。他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种热情不受年龄限制。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他晚年教弟子读《易》,常说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感叹知识传承的不易,故更珍惜时间。
     子夏回忆,夫子七十岁时还向 “郯子学官名”“向苌弘学乐”,这种 “不耻下问” 的精神,比 “无大过” 本身更珍贵。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易》的过程,就是这种 “学而后思” 的最好体现。
     “学易无过” 的当代诠释,是 “成长型思维” 的培养。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相信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的 “成长型思维”,比 “固定型思维” 更能应对挑战。这与孔子学《易》的态度一致 —— 不害怕犯错,而相信通过学习可以改进。
     某企业家在失败后重读 “否极泰来”,调整策略重新出发;某学生在高考失利后,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激励自己复读成功;某老人退休后学《易》,说 “以前总怕做错事,现在知道‘过则勿惮改,活得更坦然了”。这些都是 “学易无过” 的现代实践,证明智慧不分古今,只要愿意学习,就能不断进步。
     孔子的学易之愿,像烛光穿越千年。当我们在深夜为错误懊悔时,当我们面对变化迷茫时,《周易》的竹简虽旧,却仍能照亮前路。它告诉我们:“无大过” 不是终点,而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起点;学《易》不是目的,而是培养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的自觉。正如那被孔子翻断韦编的《周易》,绳断了可以重连,智慧却在不断学习中生生不息。
    喜欢。
  

第170章 学易无过:夫子的晚年之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