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5章 三人行:师道的寻常之光[2/2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因材施教”—— 宰予思维敏捷,或许不适合 “日出而作” 的学习节奏?此后对不同弟子采用不同的督促方式:对子路 “退之”(让他收敛),对冉有 “进之”(让他大胆),这种调整正是 “改之” 的体现。
     “改之” 的过程包含 “识别 — 对照 — 修正” 三个步骤:
     识别:孔子在齐国见到大夫崔杼 “弑庄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恶行 —— 齐庄公与崔杼之妻私通,崔杼设伏杀死庄公,还杀了记载 “崔杼弑其君” 的史官。孔子识别出这是 “臣弑君” 的大逆不道,违反 “君君臣臣” 的伦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照:对照自身,他虽未遇到类似情况,却以此警示弟子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孝经?事君》),反思自己在鲁国做官时,是否对鲁定公尽到了劝谏责任。
     修正:修正时注重 “防微杜渐”。子路常 “暴虎冯河”(《论语?述而》),鲁莽冲动,孔子从 “卞庄子刺虎”(两只虎相争,卞庄子等待时机,一举杀两虎)的故事中,提醒子路 “勇而无谋则乱”,让他学习 “三思而后行”,这种修正避免了子路因勇猛而丧命。
     对比 “见不善而不警” 的纵容,更显 “改之” 的价值。《论语?季氏》“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孔子批评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人,他们对 “不善” 视而不见甚至同流合污 —— 就像浑浊的水,不仅不清澈,还会污染其他水源。
     而 “改之” 是主动的净化,正如《周易?益卦》“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通过修正自身,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曾子 “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其中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就是以 “言而无信者” 为镜,这种反思精神是成长的保障,让他成为孔门重要的传承者。
     五、孔子的践行:三人行中的师者风范
     孔子向平民学习的事例,体现 “必有我师” 的谦逊。《论语?微子》记载他在途中遇到 “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问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答 “为孔丘”。长沮又问 “是鲁孔丘与?” 子路答 “然”。长沮说 “是知津矣”(他该知道渡口在哪),暗含讽刺。桀溺问子路 “子为谁?” 子路答 “为仲由”。桀溺说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劝他们归隐。
     子路把对话告诉孔子,孔子怅然若失:“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他虽不认同隐者的消极,却从他们的隐居态度中反思自己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执着 —— 是不是可以更灵活些?这种尊重不同意见的态度,正是 “择善” 与 “改之” 的结合。
     他从弟子错误中学习的智慧,展现 “不善者而改之” 的实践。子路曾 “率尔而对”(《论语?先进》),在讨论志向时鲁莽发言,说能治理千乘之国,孔子虽 “哂之”(微笑中带批评),却也反思自己 “未能导之以礼”,此后在教学中增加 “礼仪演习”,让弟子们在实践中体会 “恭谨” 的重要性。
     冉有 “为季氏聚敛”(《论语?先进》),帮助季氏搜刮百姓,孔子愤怒地说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但冷静后,他也反省自己 “教之不严”—— 是不是自己强调 “仕而优则学” 时,没说清楚 “优” 要以 “义” 为前提?在后续教学中加强 “义利之辨”,告诫弟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与老子的交往,是 “择善而从” 的典范。《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老子对他说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些处世智慧被孔子吸收,他对弟子说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反思自己是否有 “好议人” 的毛病;“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让他明白 “事君数,斯辱矣”(《论语?里仁》),劝谏君主不宜过频,这种跨学派的学习,体现 “三人行” 的开放性。
     六、历史回响:师道传统的传承谱系
     孟子对 “三人行” 的发展,提出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孟子?公孙丑上》),认为学习他人优点并践行,本身就是与人为善,将 “择善而从” 提升到道德层面。
     他举例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子路听到批评就高兴,是 “不善改之”;大禹听到善言就下拜,是 “择善从之”;舜更伟大,能与他人共享善,放弃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这种 “乐取于人” 的态度,与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脉相承。
     韩愈的 “传道授业解惑”,丰富了 “师” 的内涵。《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打破 “师必贤于弟子” 的偏见,提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他举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懂官制,苌弘懂乐律,师襄懂琴艺,老聃懂道,孔子向他们学习,证明 “圣人无常师”。这种对师道的诠释,打破了等级束缚,使 “择善而从” 的范围更加广泛,连唐代的骈文大家柳宗元都说 “韩愈之作《师说》,盖欲复三代圣人之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熹的 “格物致知”,将 “三人行” 的学习方法系统化。他主张 “即物而穷其理”(《大学章句》),通过研究事物(包括他人言行)获得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 正是 “格物” 的途径之一。
     他强调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将 “择善” 与 “改之” 落实到实践中。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他规定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正是对孔子 “观察 — 判断 — 践行” 的细化,使 “三人行” 的智慧更具操作性。
     七、三人行的当代价值:终身学习的实践指南
     “三人行必有我师” 对教育的启示,体现在 “合作学习” 模式中。现代教育中的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 成绩好的学生分享 “错题整理法”,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展示 “实验操作技巧”,性格开朗的学生带动 “团队沟通”,这种多元互动正是 “三人行” 的体现。
     某中学开展 “学习伙伴” 计划,让不同特长的学生结对:数学好的小李帮语文好的小张补数学,小张则帮小李改作文。一学期后,小李的作文成绩提高 15 分,小张的数学成绩提高 20 分,印证了 “教学相长” 的道理,连老师都感叹 “学生之间的启发,有时比老师说教更有效”。
     职场中的 “三人行” 智慧,表现为 “团队协作” 与 “取长补短”。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前端工程师擅长用户界面设计,后端工程师精通数据库架构,产品经理善于把握用户需求,每个人都是 “师”:
     前端向后端学习 “数据交互逻辑”,避免设计出无法实现的界面;
     后端向产品学习 “用户场景分析”,让代码更贴合实际需求;
     产品向前后端学习 “技术边界”,提出更合理的需求。
     某互联网公司实行 “轮岗制”,让员工在不同岗位学习 3 个月,市场部的小王轮岗到技术部后,才明白 “为什么有些营销方案技术上无法实现”,回到原岗位后提出的方案更可行,这种 “处处有师” 的理念,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日常生活中的 “三人行” 实践,体现在人际交往的点滴中。北京某社区开展 “邻里学堂”,居民轮流授课:
     退休教师教书法,分享 “中锋用笔” 的技巧;
     年轻程序员教智能手机使用,讲解 “健康码申领”“网上挂号”;
     卖菜的张阿姨教挑选蔬菜,说 “叶子发蔫的菠菜更甜,因为水分少了,糖分浓缩”。
     72 岁的李大爷说:“以前觉得自己懂得多,上完课才知道,卖菜的都有学问!” 这种 “互助学习” 让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成为生活常态。
     八、历史人物的践行:师道精神的生动例证
     苏轼的 “三人行” 实践,展现跨领域学习的智慧。他在《石钟山记》中,不盲从郦道元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的解释,也不相信李渤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的说法,亲自 “夜访石钟山”。
     他雇了当地渔民的小船,“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见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还发现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种向渔民学习、实地考察的态度,正是 “择善而从”—— 纠正前人错误,吸收实践经验。
     他还从弟弟苏辙身上学习沉稳,在《答张文潜书》中说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在诗文中也说 “子由诗过吾远甚”,体现 “必有我师” 的谦逊,这种开放心态让他成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李时珍的 “三人行” 实践,体现实地学习的严谨。撰写《本草纲目》时,他 “采访四方”,“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本草纲目?序》):
     向农夫学习农作物药性,知道 “荞麦能降气宽肠,然不可多食,发风动气”;
     向猎人了解动物药材,发现 “虎骨虽强筋健骨,然虎啸风生,不宜近卧室”;
     向渔民请教水生植物,纠正《神农本草经》“泽泻利水,久服轻身” 的错误,指出 “泽泻多服,令人目盲”。
     他在《本草纲目?凡例》中说 “搜罗百氏,访采四方”,这种广泛学习的态度,使着作成为医药经典,被达尔文称为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生动诠释了 “不善者而改之”。
     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继承 “三人行” 的理念。他反对 “死读书、读死书”,主张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认为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晓庄师范,他推行 “教学做合一”:师生在田间劳动时,农民教他们 “看天施肥”(雨天施氮肥,晴天施钾肥),他们教农民识字、记账;在厨房做饭时,厨师教他们 “火候掌握”,他们教厨师 “营养搭配”。这种 “生活中的师道”,让教育走出课堂,正如他所说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九、师道的终极意义:谦逊与成长的永恒循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终极意义,是确立 “谦逊为学” 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是自卑,而是清醒的认知 —— 每个人都有局限,就像眼睛能看到远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他人的长处正是弥补自身不足的资源,就像瘸子向瞎子学习看路,瞎子向瘸子学习走路。
     这种态度也不是盲从,而是理性的判断 ——“择善” 与 “改之” 构成了学习的筛选机制,确保吸收有益的养分。正如《周易?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谦逊使人不断进步,始终保持成长的可能,就像空杯才能装水,虚心才能容智。
     从孔子的 “三人行” 到当代的终身学习,师道精神的核心不变: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成长是持续终身的。“择善而从” 是积极的吸收,让我们站在他人肩膀上看得更远 —— 牛顿说 “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这个道理;“不善者而改之” 是主动的净化,让我们避开前人走过的弯路 —— 就像航海者参考海图,避开暗礁。
     这种 “吸收 — 反思 — 成长” 的循环,是智慧积累的基本规律,适用于每个时代、每个人。孔子的 “三人行” 箴言,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滋养着文明的土壤。当我们向同事请教问题,当我们从他人错误中警醒,当我们在协作中互补,都是在践行这一古老智慧。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师者不在远方,而在身边 —— 可能是晨练时教你太极的老人,可能是超市里告诉你 “如何挑选新鲜鸡蛋” 的阿姨,可能是网络上分享 “备考经验” 的陌生人;真正的学习不在课堂,而在生活的每一刻 —— 谈判时对手的策略,排队时他人的耐心,甚至争吵时对方的逻辑,都可能成为 “师” 的素材。
     正如那行走在春秋大地上的孔子师徒,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是竹简,更是 “无处不学” 的谦逊,这种谦逊,正是进步的起点,也是智慧的源泉。
    喜欢。
  

第175章 三人行:师道的寻常之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