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又过去了几日,蒯越找到了戏志才,报告了天大的坏消息。
“军师,按照你的想法,我们在襄阳如果也建医馆,建学院,修路,等等,我们没有材料,都需要从江东买过来,这样一来,我们的钱,远远不够啊。”蒯越说道。
“差多少?我不是给了你十万铜钱,这都没法开始?”戏志才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算费钱,你也不至于这么多钱投进去,连个响都听不到吧。
“额,差很多,据斥候来报,徐靖为了建设江陵,直接拨给太守庞统8000斤黄金。”蒯越尴尬的说道,为什么尴尬呢,因为他们太穷了,十万文铜钱,人家是8000斤黄金,朋友,你说说看。(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代官方标准为“黄金1斤,值钱万”,即1斤黄金(约250克)兑换1万文铜钱。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1斛粟(约20公斤)价格为30文铜钱?。若按1斤黄金=1万文计算,1斤黄金可购约333斛粟,相当于现代约6.6吨粮食。?)
“多少?”戏志才仿佛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太离谱了,建设一郡之地需要投入这么夸张吗?这老曹得刨多少坟头啊?关键是现在大汉的坟头都让人给刨的差不多没有了,还能上哪去刨啊。
“军师,八千斤黄金啊。”蒯越说道。
戏志才猛地从案几后站起身,袍角扫过桌案上的竹简,哗啦啦散了一地。他两步跨到蒯越面前,伸手抓住对方的衣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你再说一遍?徐靖给庞统拨了多少?”
蒯越被他这副模样吓了一跳,却还是硬着头皮重复:“八、八千斤黄金啊军师。八千万文铜钱。咱们手里这十万文,连人家的零头都够不上。”
戏志才松开手,踉跄着退到墙边,抬手按了按发紧的额角。他原本以为,凭着十万铜钱,再加上襄阳本地的人力,就算不能像江陵那样大兴土木,至少也能先把医馆和学院的架子搭起来。可谁能想到,徐靖对庞统竟是如此大方,八千斤黄金,那得能买多少斛粟,养多少兵,修多少路啊!
“徐靖这是把家底都掏出来了?”戏志才喃喃自语,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先前还听说他为了凑军饷,派人挖了不少前朝的陵墓,怎么如今还有这么多黄金?难道是找到了什么秘藏?”
蒯越叹了口气,走上前捡起地上的竹简,轻轻放在案几上:“军师,现在不是琢磨徐靖钱从哪来的时候。咱们得想想要紧事儿,没有材料,医馆建不起来,百姓生了病还是只能硬扛;学院盖不成,孩童们还是没法读书识字;路不修,粮草运输都成问题。再这么拖下去,别说跟江陵比了,恐怕连本地的百姓都会有怨言。”
戏志才沉默了片刻,目光落在窗外。院子里的老槐树上,几片枯黄的叶子正随风飘落,像极了如今襄阳的处境。他深吸一口气,转过身看向蒯越:“你说得对,抱怨没用,得想办法。你先去查查,江东那边除了卖材料,有没有其他的合作方式?比如用粮食或者药材抵账,或者咱们帮他们做些事情,换取材料。另外,再派人去襄阳周边的村镇看看,有没有隐藏的矿藏或者树林,若是能自己开采木材、冶炼矿石,也能省不少钱。”
蒯越眼前一亮,连忙点头:“好,我这就去安排。只是军师,江东那边一向看重利益,怕是没那么容易合作。而且周边村镇的情况复杂,能不能找到矿藏和树林,也是个未知数。”
“难也得试试。”戏志才眼神坚定,“咱们不能坐以待毙,江陵那边已经开始发力了,咱们若是跟不上,迟早会被甩在后面。就算只有一分希望,也要尽十分的努力。你先去办事,有什么消息随时来报。襄阳是我们大魏变革的第
第381章 万里长征第一步,没有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