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上,荒得连只鸟都不落脚。
地形也怪得很,黄土堆成的山梁一块接一块,土包连着土包,沟坎交错,风一吹,呼呼作响。
走在其中,那声音像哭又像叫,听着瘆得慌。
到了下午光景,胡凯旋他们仨从古蓝城赶了一早上路,总算到了龙岭脚下。
远远瞅见有个小村子,就想过去歇会儿脚。
“大爷!大娘!”
王剀旋自来熟,嘴巴甜,一看人家院子里有人,立马小跑过去,满脸堆笑:“我们是来看老战友的,顺道路过这儿……”
“您给口热水喝呗,解解乏!”
听他这么一说,那对老夫妻瞧他仨也不像坏人,马上就热情地把他们请进院子。
这片地方的人,大多脾气直、心肠热,谁来了都当自家人待。
“哎哟,没啥好东西招待,你们凑合点……”老头儿端出些干粮和水,招呼三人坐到院里的石桌旁。
胡凯旋笑着点头:“打搅您了。”
“哪的话!”老太太也乐呵呵地接话,“瞧你们一个个精神头挺足的,城里来的吧?咱这穷乡僻壤的,别嫌弃就行!”
看老两口实在厚道,待人又真诚,胡凯旋心里也暖了一下——不管在哪儿,老百姓永远最朴实。
几个人正吃喝着,王剀旋突然起身,抄起墙角的扁担和水桶,就要往外走。
“哎哟小胖娃,你这是干啥去啊!”老太太一看,连忙起身要拦。
王胖嘿嘿一笑:“大娘您坐着,我们到谁家做客,都得先把人家水缸灌满再说。”
这习惯,还是当年他和好兄弟胡建军一块下乡插队时养成的。
大妈拦不住,也只能由着他去了。
就在这时,胡建军眼神一动,目光落在院角一块压地的石头上。
那是个半截石碑,上面坑坑洼洼,却被当成了拴牛的桩子。
“大爷,您这块石头……”他装作不经意地问,“是从山上搬下来的?”
这一阵子,他可没少长见识。
一看这碑的年头就不一般,虽然残了,但能看出不是普通货。
倒像是从古墓里挖出来的墓碑。
顶上刻着半个破兽头,碑身还能辨出一些花纹。
“嗯,没错。”大爷吧嗒着旱烟,慢悠悠地说,“早些年山上扛回来的,看着结实,就拿来做拴牲口的桩子了。”
听了这话,胡建军不动声色地瞥了胡凯旋一眼。
他心里已经明白——
这碑是唐代的。
也就是说,他们这次要去找的鱼骨庙底下的古墓,很可能就是一座唐墓。
关键是那兽头……
叫乐猁,唐代大墓常用这玩意做装饰,说是能镇邪守陵。
唐朝的大墓喜欢凿山建陵,所以在地面常立石碑、石像,显摆气派。
老头见他感兴趣,又闲聊似的说:“听说这山里头,就在那盘蛇坡……还有座大坟呢。”
“老辈人讲,是西周留下的!?反正年头久得很,这块碑说不定就是从那儿来的。”
胡建军一听,眉头悄悄一皱。
从兽形到纹样,他都能确定,这碑绝对是唐朝的。
可为啥老头说山里那座大墓是西周的?
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莫非,这山里其实藏着两座墓!?
喜欢。
第638章 地底下更邪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