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还要继续努力,创造可以让家人彻底无忧的生活。
*********************
买人的事确实如张牙人说的,很顺利而且没花多少银子。
沈老爹十两就带回了母女三人,当娘的三十来岁,大姑娘十四五的样子,和梁珍儿差不多,小女儿则十二岁,但看着和歆儿差不多大,细瘦得像根草。
三人身上衣裳还算干净,就是打满了补丁,而且薄得很。现在天还未完全回暖,难以想象三人怎么捱过这寒气。
母女显然是长期没吃饱过饭,面色蜡黄,头发如枯草,神情也很是局促。
沈老爹简单把三人来历解释了一下。
原是跟着一大家子雪灾逃出来,可孩子爹半路冻死了,她们在城门口好不容易捱到了大雪过去,回乡前一天却被公婆卖了。一大家子拿了钱回去修房子,把她们扔了下来。
王氏最是看不得这种事,忙把三人叫到后头洗漱,大姑把早上没吃完的粥喝馒头热了给她们。
母女三人几乎是狼吞虎咽,王氏怕她们一下吃太饱不舒服,便只一人一碗粥一个包子。
“......虽没什么手艺,但母女勤快地很,农活也好,家里事情都干的来。我瞧年龄也合适,就把人带回来了。”沈老爹跟沈云姝道。
古代信息壁垒极高,想学手艺不是容易的事。托人情送礼,千恳万求地谋个学徒的活,等到学出来还不知要多久。更何况一个徒弟半个儿,跟人学个手艺,这辈子都得孝敬人家,感恩戴德。
有手艺的卖身人,诸如陈叔陈婶这样的,可遇不可求。沈云姝也没想着能再找到,勤快能干就足够了。
待母女三人填了肚子,有了精神力气,沈云姝问了几句她们的情况。
母女来自一个叫郑家村的地方,全村十个里头八个姓郑,她们也一样,娘仨一个姓。两个女儿没有正经的名字,在家排行二四,便唤作二丫,四丫。她们在家什么都干,喂鸡喂猪,种田割稻,洗衣做饭,可以想象在原来的家里,她们母女定是活干得最多的那个。
沈云姝心里有了数,便让她们先歇一天,明日再正式开始做事。
大姑和珍儿睡的床铺已经收拾出来了,被褥也是现成的,就是她们身上衣裳太旧太薄了,王氏晚上回去把自己和沈云姝的旧衣裳理了几件出来给她们穿。
第二天早上到铺子时,娘仨都起来了。当娘的正跟着大姑学揉麻糬,二丫在帮珍儿煮豆沙,四丫则在窑炉前看火。
勤快的人就是省心。
其他的慢慢教就是。
做完茶点,沈云姝把她们母女的活计安排了一下。
每天早上起来先把窑炉的火烧上,再把费时间的豆沙,果酱,枣泥熬起来,要提前剥壳去皮的也处理一下,其他就等她们来了再弄。
花饽饽暂时还上不了手,就先跟着哑娘学揉面,帮着烧火蒸馒头,打个下手就行。
其他空的时候就打扫整理一下后院和铺子,活计不算重,正好养一养亏空的身体。
安排好她们,沈云姝就和大姑研究起新的宴席菜单。
喜欢。
第一百四十三章 炸藕丸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