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先生的心愿,也是留在京城最温暖的期待。
三日后清晨,陆曦特意起了大早,带着两辆马车去城门口接周老先生的老伙计。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就见三个穿着青布短褂的老者背着布包,拄着拐杖慢慢走来,为首的是周老先生的好友陈先生,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看到陆曦便笑着招手:“小曦,辛苦你特意来接我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陆曦连忙上前,接过他们的布包:“陈先生客气了,学堂能有您几位来教书,是孩子们的福气。车上备了热水和点心,您先上车歇会儿,咱们慢慢往学堂去。”
马车上,陈先生摸着布包里的课本,感慨道:“这辈子教了四十年书,没想到老了还能来京城办学堂,真是圆了我这辈子的心愿。” 另一位李老先生也点头:“可不是嘛,咱们老家的学堂小,好多孩子没书读,这次能在京城教更多孩子,值了!”
到了启蒙堂工地,周老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老友们,激动地走上前,几人握着彼此的手,眼眶都有些发红。工匠们已将教室的地基打好,正忙着砌墙,青砖垒起的墙面整齐平整,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淡淡的光泽。
“你们看,” 周老先生指着工地,“这里要建三间教室,东边是操场,西边是厨房,河边种了柳树,等夏天就枝繁叶茂了。” 陈先生走到地基旁,蹲下身摸了摸青砖:“这砖质量好,砌的墙结实,孩子们在里面读书,咱们也放心。”
正说着,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素王妃带着安乐、火儿、李佑安和萧衍来了,身后跟着几个丫鬟,手里提着食盒和一摞课本。“陈先生、李先生,” 素王妃笑着上前,“一路辛苦,这点心是御膳房做的,你们尝尝。这些课本是我让人订的,《三字经》《千字文》都有,还有些画本,让孩子们先看着玩。”
安乐和火儿跑到工地旁,看着工匠们砌墙,好奇地问:“爷爷,什么时候能建好呀?我想在这里读书,和小朋友一起玩。” 陈先生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快了,不出一个月,咱们就能在教室里读书了。”
李佑安和萧衍则跑到操场的空地,用树枝在地上画格子,玩起了跳房子。李佑安边画边喊:“等学堂建好了,咱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还能跟陈先生学写字!” 萧衍点头,脸上露出期待的笑容。
陆明羽也赶来了,骑着马,马背上驮着几袋纸笔和玩具:“三弟,我给孩子们买了些纸笔,还有陀螺和毽子,等学堂建好了,让他们课间玩。” 他跳下马,将纸笔递给周老先生:“这些纸是最好的宣纸,孩子们用着顺手。”
周老先生接过纸笔,连声道谢:“多谢陆二公子,孩子们肯定会喜欢的。” 陆曦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温暖 —— 从图纸到地基,从课本到纸笔,从老夫子到孩子们,每个人都在为启蒙堂忙碌,这份热闹与温情,比任何功名都更让人安心。
与此同时,东海的河道边,海灵族的五十个族人已开始清理淤泥。珠娘穿着蓝色的衣裙,站在河边,指挥着族人:“大家分两组,一组清理河道中央的淤泥,一组清理岸边的杂草,注意安全,别伤了自己。”
陆曦带着户部的官差赶来,看到海灵族的族人在水里灵活地穿梭,手里的工具快速地挖着淤泥,不一会儿就清理出一片干净的河道。“珠娘族长,” 陆曦走上前,“辛苦你们了,我让人带了些干粮和水,你们歇会儿再忙。”
珠娘笑着点头:“多谢陆公子,我们海灵族在水里待惯了,这点活不算什么。只是河道有些地方的淤泥太深,我们的工具不够用,要是能有些铁铲就好了。”
陆曦立刻对官差道:“你马上去附近的铁匠铺,买五十把铁铲送来,越快越好。” 官差应下,骑马匆匆离去。珠娘看着陆曦,眼中满是赞许:“陆公子做事果断,难怪王爷看重你。有你这样的官,百姓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陆曦笑着摇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等河道清理干净,漕运的大船就能顺利通行,百姓买粮就方便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傍晚时分,铁铲送到了,海灵族的族人拿着新工具,清理淤泥的速度更快了。陆曦站在河边,看着渐渐变宽的河道,心中满是期待 —— 再过半个月,这里就能通行大船,漕运改良的第一步,总算顺利推进了。
回到王府时,素王妃已备好晚膳,安乐正坐在桌前,拿着画本涂涂画画,画的是启蒙堂的样子,教室里坐满了孩子,窗外的柳树上停着小鸟。“曦哥哥,你看,” 安乐举起画本,“这是我画的学堂,好看吗?”
喜欢。
第383章 未来如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