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格外专注,不时点头记录。
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得幽州城的 “汉契文化坊” 旗帜猎猎作响。这里正举办 “燕云融合节”,坊内摆满了汉契两族的特色展品:汉人的书法、绘画、瓷器,契丹人的皮毛画、骨雕、马具,还有孩子们用汉契双语书写的 “和平” 字样。范仲淹与王晏之并肩走在坊内,看着汉契百姓围着展品交流,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大人,您看这‘汉契合璧的瓷瓶。” 一名工匠捧着瓷瓶上前,瓶身上半部分画着大宋的 “清明上河图” 片段,下半部分画着契丹的 “草原牧歌” 场景,两种风格完美融合。范仲淹接过瓷瓶,赞叹道:“这才是燕云该有的样子,汉契文化相互借鉴,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他让人将瓷瓶摆在文化坊中央,作为 “融合象征”,鼓励更多工匠创作跨民族特色的作品。
坊内的空地上,汉契百姓正一起跳 “太平舞”—— 汉人百姓带来的 “踏歌” 与契丹百姓的 “胡旋舞” 相结合,节奏欢快,动作舒展。耶律雄带着契丹乡兵,与汉人老农手拉手跳舞,脸上满是笑容;王阿福则和孩子们一起,围着篝火唱歌,歌声在黄昏的空气中回荡,充满了祥和的气息。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张三、哈桑等人围坐在沙盘旁,讨论 “燕云产业规划”。“冶铁坊已能月产铁器五千件,其中兵器两千件、农具三千件,基本能满足燕云需求,” 张三指着沙盘上的冶铁坊位置,“下一步计划在蓟州、涿州再设两座分坊,利用当地的铁矿资源,扩大产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哈桑补充道:“边境巡防线已稳定,可从燕云边军中抽调两千人,参与‘驿道修建—— 按规划,驿道要从幽州延伸至榆关,路面宽三丈,用碎石铺垫,两侧栽种柳树,既能方便通行,又能标识路线。” 王晏之点头:“驿道修建要优先雇佣贫困百姓,按日付工钱,既能加快进度,又能帮助百姓增收。”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幽州城。冶铁坊的工匠们已开始新一天的劳作,鼓风炉的轰鸣声在晨雾中回荡;蚕桑坊的蚕农们忙着采摘新鲜桑叶,竹筐里的幼蚕蠕动着,充满生机;边境的巡防队也已出发,战马的蹄声踏过晨露,守护着燕云的安宁。
范仲淹与王晏之站在幽州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田野 —— 垦荒田里的耐盐禾已长出嫩绿的幼苗,蚕桑坊的桑苗随风摇曳,驿道修建的工地上已有民夫开始忙碌。“燕云的根基已稳,” 范仲淹轻声说,“用不了几年,这里定会成为大宋最富庶的北疆。” 王晏之点头,目光坚定 —— 他们用汗水与智慧,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播下了和平与繁荣的种子。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欣欣向荣。榆关的守军们在城楼上操练,铠甲反射着阳光;幽州的互市坊里,商贩们早早开门,准备迎接新的客人;汉契学堂的孩子们郎朗读书,声音清脆悦耳。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一个春天,也是大宋北疆走向长治久安的新起点。
这场边巡固防与燕云兴产,不仅强化了边境安全,更推动了燕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它证明,真正的统一不仅是土地的回归,更是民心的凝聚、产业的兴盛与文化的共生。在范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带领下,在汉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属于它的太平盛世,为大宋的繁荣稳定,书写新的篇章。
喜欢。
第455章 边巡固防与燕云兴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