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劝架:“行了行了,别闹了,关老爷看着呢!”争吵的两人竟不约而同地收敛了气焰。
寒窗苦读的学子深夜困倦,会猛地掐自己一把,低声自勉:“关老爷夜读春秋,挑灯达旦,我这点苦算什么?”就连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行路人,在面对选择时也会在心里划下一道底线:“求生可以,若损他人,良心会重。”
他不是神,而是一种根植于血脉的自觉。
这股被命名为“关兴”的意志,如风一般穿过高楼大厦,掠过市井弄堂,不入庙堂,却悄然进入了万家灯火。
母亲哄着孩子入睡,口中讲的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仙故事,而是一个更真实、更有力量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红脸的将军,他可以死,但绝不会向不义下跪。”
这股民间悄然兴起的精神力量,很快就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某国为了影响地区认知,通过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了一项历史教材的修订议案,企图将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众正义行动——“青金运动”,描述为“缺乏理性的群体事件”。
学生们走上街头抗议,学者们联名上书,但所有的努力都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难以奏效。
教材,还是如期发放了。
新书启用的第一天,全国各地的课堂上,诡异的一幕同时发生了。
一位历史老师正无奈地照本宣科,讲到被歪曲的“青金运动”时,台下一名学生的历史书上,原本空白的页边距处,毫无征兆地浮现出一行细小的青金色文字。
那学生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可那字迹清晰无比,正是他心中最大的疑惑:“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
奇异的景象并未就此停止。
无论翻到哪一页,书本的空白处都会根据阅读者内心最深处的疑问,显现出相应的青金色字迹。
迷惘的学子看到了未来的方向,困顿的工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而那些参与了教材修订的教育工作者,则看到了令他们深思的反问。
这本被片面解读的史书,竟成了唤醒良知的镜子。
而在千里之外,一座普通的办公楼顶层,负责此次教材审定的一位官员正端着一杯清茶,翻阅着这本新书。
他淡淡一笑,认为时间会冲淡一切争议。
历史的书写,总有其阶段性视角。
他的指尖划过纸页,目光停留在“青金事件”的标题上。
就在这时,标题下方那片空白处,光线微微一闪。
一个极细、极淡,却又带着穿透力的青金色小字,如同从纸张深处生长出来一般,缓缓浮现。
那是一个字:
“问”。
喜欢。
第412章 神不封,但天下都叫他关老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