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造关隘,护佑黔地百姓。这话传到民间,多少姑娘想给陈将军做媒,都被他以军务繁忙婉拒了!”
文人模样的茶客轻叹:“难怪诗里说他‘丹心一片照汗青,这般品格真是古今少有。”
“可不是嘛!” 说书先生拿起醒木,“平定匪患后,陈将军又带人疏通河道、开垦荒地。有回山洪暴发,他跳进激流中指挥抢险,三天三夜没合眼。百姓们送来的热粥,他转手就分给了受伤的兵丁……”
茶馆外突然传来孩童们的吟唱:“陈将军,守边疆,青龙刀,闪银光。护我家,保我乡,美名传到北京城……”
说书先生侧耳听着,抚掌笑道:“各位瞧见没?这便是民心!陈将军的故事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骑着赤霞追风马驰骋黄炮坡的身影,早已刻在咱黔地百姓的心里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台下掌声雷动,茶客们纷纷续上茶水,非要听先生再讲段陈将军智斗匪兵的趣事。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进来,照在说书先生激昂的脸上,也照亮了墙上那幅刚挂上的陈天佑画像 —— 年轻的将军身披铠甲,眉宇间英气逼人,正望着远方的群山,仿佛在守护这片他用热血浸染过的土地。
不仅是在茶馆,在贵阳城的大街小巷,人们都在传颂着陈天佑的英雄事迹。百姓们对他的感激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陈天佑制作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像,挂在自家的堂屋中,每日供奉,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感激。
在官府中,官员们也对陈天佑赞不绝口。贺长龄巡抚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陈天佑,称他为 “黔地之骄傲,国家之栋梁”。
“陈天佑虽年少,却有如此担当和作为,实乃我朝之幸!他的英勇事迹,不仅为百姓们带来了安宁,也为我朝树立了榜样。” 贺长龄在一次官员聚会上,满脸赞赏地说道。
其他官员们也纷纷附和,对陈天佑的功绩表示认可和钦佩。他们知道,陈天佑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贵州官场的荣耀。
文人墨客们也被陈天佑的英雄事迹所感动,纷纷提笔,写下了一首首赞美他的诗篇。
“少年英雄陈天佑,单枪匹马战贼寇。青龙刀舞寒光闪,铁尺翻飞敌胆愁。黄炮坡前驱匪患,黔地从此乐无忧。丹心一片照汗青,千古传颂美名留。” 一位诗人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陈天佑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很快就在贵阳城传开了,人们争相传抄,陈天佑的英雄形象,也随着这首诗,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陈天佑的故事,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黔地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百姓的幸福,勇敢地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时,一位年轻的文人,坐在书桌前,看着手中的笔和纸,陷入了沉思。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陈天佑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画面,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
他缓缓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首长诗:
《赞陈天佑》
道光年间贼寇狂,黔地百姓苦难当。
黄炮坡下风云变,少年英雄意气昂。
赤霞追风驰战场,青龙偃月闪寒光。
笔架叉铁尺显神威,贼寇闻风胆气丧。
生擒罗贼十八汉,剿匪功成美名扬。
百姓感恩齐赞颂,英雄事迹永流芳。
英雄不问年少狂,丹心一片照汗青。
黔境安宁君守护,千古传颂永不忘。
写完之后,他轻轻放下笔,看着这首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陈天佑的故事,将会被人们永远传颂下去,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
下一章,“黄炮坡前草木新,旧痕犹记剿匪艰”,让我们一起跟随陈天佑的脚步,回到那曾经的剿匪故地,感受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在你心中,陈天佑是怎样的英雄形象?用一句话在评论区形容他吧!
喜欢。
第202章 英雄不问年少,丹心一片照汗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