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章 陆逊传(三)[1/2页]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还有个叫孙松的射声校尉,是孙权儿子里和父亲最亲近的一个,他手下的士兵纪律松散,操练时队伍乱糟糟的。陆逊得知后,毫不留情地把孙松手下负责军纪的官员处以髡刑(剃光头发,这在古代是一种羞辱性的惩罚),以此来警示孙松要严管军队。
     南阳人谢景很推崇刘廙 “先用法刑、后讲礼仪” 的理论,经常在太子面前谈论。陆逊知道后,当面斥责谢景说:“礼仪比刑法更重要,这是自古以来就定下来的道理,刘廙不过是用些小聪明诡辩,歪曲古代圣贤的教诲,他的说法全是错的。你现在在东宫辅佐太子,应该多宣扬仁义道德,让太子的好名声传扬出去,像刘廙那种歪理,以后别再提了。”
     陆逊虽然常年驻守在外地,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国事,他特意给孙权上了一道奏疏,谈当前国家治理的问题:“臣觉得现在朝廷的法令太严厉了,下面的人触犯法律的情况很多。近些年,不少将领和官吏犯了罪,虽然他们确实有不够谨慎的地方,该受责罚,但现在天下还没统一,咱们正该谋划着向中原进军,对那些小过错应该放宽赦免,好安抚下面人的情绪。而且现在国家要办的事越来越多,最需要的是有才能的人,只要不是犯了贪污受贿、背叛国家这种不可饶恕的大罪,恳请陛下能重新提拔任用他们,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本事、为国家出力。这正是古代圣王‘忘记小过失、记住大功劳的治国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帝王大业。从前汉高祖刘邦不计较陈平收受贿赂的小过错,重用他的奇谋妙计,最终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功劳流传了上千年。靠严苛的法令和残酷的刑罚,成不了帝王的伟大基业;只知道惩罚却没有宽恕,也不是招抚远方百姓、实现天下一统的长远办法啊。”
     后来孙权打算派一支偏师去攻打夷州(现在的台湾岛)和朱崖(现在的海南及南海部分地区),事先特意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又上疏劝谏说:“臣愚钝,觉得现在天下还没平定,正是需要民力的时候,得把百姓的力量用在当前最紧要的事务上。这些年咱们一直打仗,兵力已经减少了不少,陛下您为国家大事操劳,常常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现在又想着远征夷州,来完成统一大业。臣反复琢磨,实在没看出这事儿有什么好处。千里迢迢去攻打一个海岛,海上的风浪变幻莫测,士兵们到了陌生的地方,水土不服肯定会引发瘟疫。现在把现有的兵力派过去,去那种荒凉不毛的地方,想增加实力反而会减损兵力,想获得好处反而会招来灾祸。再说朱崖那地方地势极其险要,当地的土着人还像禽兽一样没开化,就算收服了那里的人,也没法帮咱们办大事;就算得不到那里的兵力,对咱们整体实力也没什么损失。现在江东现有的兵力,足够应付当前的局面了,咱们只要养精蓄锐,等时机成熟再行动就行。从前桓王(孙策)开创基业的时候,手里连一支部队的兵力都没有,却照样打下了大片江山。陛下您顺应天命,平定了江东地区。臣听说平定叛乱、讨伐逆贼,需要靠军队树立威严;耕种养蚕、解决衣食,才是百姓的根本产业。现在战争还没停止,不少百姓还在挨饿受冻。臣觉得咱们应该好好养育士兵和百姓,减轻他们的赋税,众人团结和睦才能成事,用道义激励士兵的勇气,这样将来才能平定黄河、渭水流域,实现天下一统啊。” 可惜孙权没听陆逊的劝,还是派兵去了夷州,最后果然像陆逊说的那样,损失比收获大得多,得不偿失。
     等到辽东的公孙渊背弃盟约(之前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后来又转而投靠曹魏,还扣留了孙权派去的使者),孙权气得火冒三丈,打算亲自率军去征讨。陆逊又上疏劝阻说:“公孙渊靠着辽东的险要地势和坚固城防,扣留咱们的使者,答应献上的名马也没送来,他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愤怒。不过辽东的蛮夷向来扰乱中原,从没受过朝廷的教化,他们像鸟一样逃到荒凉的边疆,抗拒帝王的军队,以至于陛下您震怒,想亲自率领大军渡海远征,却没考虑到这其中的危险,要去涉足不可预测的海域。现在天下局

第71章 陆逊传(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