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0章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二)[2/2页]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时候出兵不吉利,于是孙权就把诸葛恪的军队调到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驻守。
     诸葛恪曾给丞相陆逊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杨敬叔(杨竺)跟我聊起当下的看法,他觉得现在有才能的人快没了,坚守道德和功业的人没剩几个,咱们应该互相扶持,像车轮和车轴一样互相配合,对上让国家事务兴盛,对下互相珍惜情谊。他还痛恨现在社会上喜欢互相诽谤诋毁的风气,让已经有成就的人受到损害,让正要提拔的人心里不痛快。我听了这话特别感慨,真心觉得他说得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认为君子不能对一个人求全责备。从前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才能出众的只有七十二人,像子张、子路、子贡这些人,都有接近圣人的品德,可还是各有缺点:子张做事有些偏激,子路言行有些鲁莽,子贡不遵守孔子的教诲。何况比他们差的人,哪能没有缺点呢?可孔子并没有因为这些人的缺点就不把他们当朋友,也没有因为别人的短处就忽略他们的长处。
     再说现在选拔人才,应该比古代更宽松些。为什么呢?现在天下局势复杂多变,可贤能的人又少,国家的官职常常没人胜任。只要这人本性不坏,又愿意为国家出力,就该鼓励提拔,让他们在合适的职位上发挥作用。要是在小细节、私人品行上有一点不足,都该宽容对待,没必要一一追究。
     而且对待士人,实在不能过于苛刻挑剔。要是太苛刻,就算是圣贤之人也会被挑出毛病,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说,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就很难,用普通人的标准看待别人就容易,这样才能分清贤人和愚人。
     从汉朝末年以来,中原的士大夫像许子将(许劭)这类人,之所以互相诽谤,有的甚至招来灾祸,根本原因并不是有多大的仇恨,只是因为自己做不到完全符合礼仪,却用极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自己做不到礼仪规范,别人就不会服;用严苛的标准要求别人,别人也承受不了。对内不服对方的行为,对外承受不了对方的指责,就难免互相怨恨。怨恨一产生,小人就会趁机挑拨。一旦有小人挑拨,那些反复传播的谗言、逐渐渗透的诋毁就会接连而来,就算是最明智、最亲近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也很难判断清楚,何况本身就有矛盾、又不够明智的人呢?
     所以从前张耳、陈馀最后闹到互相残杀,萧育、朱博没能一直保持友好,根源都在这儿啊!要是不忽略小过错,对细微之处互相指责,时间长了就会家家户户互相怨恨,整个国家都找不到品行完美的人了。”
     诸葛恪知道陆逊之前可能因为某些事对自己有疑虑,所以特意写了这封信,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赞同陆逊的想法。后来恰逢陆逊去世,孙权升任诸葛恪为大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驻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接替陆逊掌管荆州的事务。
     过了一段时间,孙权身体越来越差,可太子孙亮年纪还小,孙权就下诏征召诸葛恪回朝,任命他以大将军的身份兼任太子太傅,又让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共同辅佐太子。等孙权病得快不行了,他特意召见诸葛恪、孙弘,还有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把后事托付给这几个人。(《吴书》记载:孙权卧病在床时,一直在考虑该把国事托付给谁。当时朝中大臣几乎都看好诸葛恪,孙峻也上奏说,诸葛恪有才能、能担当辅政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孙权一开始还担心诸葛恪性格太刚愎自用,可孙峻坚持说,现在朝中大臣没人能比得上诸葛恪,反复担保他靠谱,孙权这才下定决心征召诸葛恪回朝。后来孙权把诸葛恪等人叫到自己的卧室,让他们在病床前接受遗诏。孙权虚弱地说:“我已经病得不行了,恐怕咱们再也见不到了,以后所有事,就全托付给你们了。” 诸葛恪忍不住抽噎着流泪说:“臣等都蒙受陛下的厚恩,一定会以死来奉行您的遗诏,恳请陛下安心养神,少些思虑,别再为国家外事操心了。” 孙权随即下诏给相关官员,规定所有事务都由诸葛恪统一管理,只有涉及杀人的重大决策,才需要上报给太子。之后朝廷还为诸葛恪修建了府邸,安排了护卫人员,大臣百官拜见他的礼仪规格,也都制定了明确的等级次序。要是有不方便执行的法令,诸葛恪可以一条条列出来上报,孙权都会同意修改。朝廷内外因此一片和睦,官员百姓都满心欢喜。)
    喜欢。
  

第100章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