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9章 东京夜景与杨氏兄弟[2/2页]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莫比乌斯光环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个戴圆框眼镜的学生正捧着“海老丼”(虾盖饭)吃,醋饭上铺着橙红的虾仁,油亮的酱汁在暮色里泛着光。其中一个学生抬头看见他,笑着用东京腔喊:“先生,来一碗不?热乎着嘞!”王月生摆摆手,杨杰凑过去小声说:“生哥,这是学生哥常去的店,便宜又地道”。
     王月生道,“现在东京有多少中国留学生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79人,就是您要求的统计口径里那种所谓公派的”,杨杰答道,“其他那种您说的自费的有114个,这些都是专程来留学的。有些半工半读或者来做工的都不算”。
     转过“新大桥头”,日本桥的轮廓在暮色中显现。这座1603年建成的石拱桥,桥栏上雕着“龙”、“鲤”的纹样,桥身却被新铺的铁轨截断——东京铁道厅的“电车”正从桥上轰鸣而过,车头的探照灯像两把利剑,划破了渐暗的天色。
     桥面上,行人如织。穿“袴”(日式裤裙)的町人(小商人)夹着算盘,脚步匆匆;戴礼帽的西洋商人搂着日本艺伎,艺伎的“振袖”(长袖和服)在风里翻卷如蝶;卖“团扇”(夏季纳凉用具)的老汉举着样品喊:“今冬特供!绘马图案,驱邪纳福!”;两个穿学生装的中国留学生(杨彪说是早稻田大学的)站在路边,捧着一本杂志在讨论。
     王月生望着桥下流淌的隅田川,宽阔的河面在暮色中泛着铁灰色的冷光。小型的蒸汽火轮(蒸気船) 和更多的传统木制驳船(はしけ) 停靠在码头,桅杆林立。远处两国桥的轮廓依稀可见,桥上点着稀疏的煤气路灯。对岸的“两国国技馆”(相扑场)已亮起灯笼,檐角的风铃被风吹得叮当响。
     过了日本桥,便是东京最繁华的“银座通”。这里的建筑已显“洋风”:左侧是“三越百货”的红砖楼(1894年建成),玻璃橱窗里摆着法国香水、英国怀表,门口站着穿制服的门童,见王月生穿得体面,便鞠躬道:“欢迎光临。”右侧是“松坂屋”的洋式门面,檐角挂着煤气灯(1872年东京首次引入),暖黄的光映着橱窗里的“洋服”(西装),标价牌上写着“金二十五两”;中间夹着几栋町屋(传统木构长屋),外墙刷成浅粉色或米白色,窗棂糊着“障子纸”(半透明和纸),有的门口挂着“料亭”的暖帘,有的摆着“植木”(盆栽)——这是东京“和洋折衷”的典型街景。
     王月生被“精养轩”的招牌吸引——这是东京最有名的西式餐厅,玻璃橱窗里摆着牛排、面包、奶油汤,几个穿晚礼服的绅士正举着红酒杯交谈。杨彪凑过来小声说:“生哥,这儿的牛排比上海的‘红房子还嫩,不过得提前预定。”
     接近丸之内,东京站尚未建成,但已是政府机关和财阀聚集地,街道明显变得宽阔、整洁、安静。低矮密集的长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围墙、气派的门楼(长屋门)和庭院深深的宅邸。这些是华族(贵族)、高级官僚、大财阀(如三井、三菱) 的住所或会社总部。
     巡逻的警察(巡査) 身穿深蓝色制服、佩刀、戴着独特帽子在路口或重要建筑附近站岗或巡逻,警惕地注视着行人。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进入了城市的核心区域。
     终于,在一条安静、铺着碎石或石板路的街道旁,看到目的地——东京顶级的日式旅馆。它有着气派的唐破风门楼大门(门构え),透过围墙或门缝,隐约可见内部精心修剪的松树、石灯笼和可能覆盖着薄雪的枯山水。旅馆内透出稳定、明亮的灯光,显然是使用了当时先进的电灯,与沿途昏暗的油灯煤气灯形成鲜明对比。周遭异常安静,只有风声和偶尔驶过的豪华马车的车轮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矜持、昂贵和私密的气息。
     王月生挥手向杨杰和杨彪兄弟二人告别,让他们通知有关人明天去总部开会,然后拎着箱子走进旅馆大门。穿着整洁制服的门童恭敬地开门。踏入玄关,瞬间被温暖、干燥的空气和淡淡的榻榻米草香、线香气息包围。与外面刺骨的寒冷形成天堂地狱之别。
     在玄关的台阶上脱鞋,穿着素雅和服、举止优雅的资深女中已跪坐等候,以无可挑剔的礼仪柔声问候: “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した(恭候多时了)”。立刻接过王月生的外套。脚下是光洁如镜的木板地(式台),引领他进入一个与筑地市场的喧嚣、途中市井的烟火、街道的寒冷截然不同的、精致而温暖的世界。
    喜欢。
  

第349章 东京夜景与杨氏兄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