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0章 三不朝[1/2页]

曹操那些事 明州布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曹操凯旋。
     回哪里?
     从法礼上来说,曹操是大汉的将军,大汉的丞相。
     大军在外征战胜利,回来的第一件事自然是要回朝廷向皇帝复命。
     大军出征代表的是皇帝的脸面,领的是皇帝发的任务,胜利了就要回来报喜,失败了就得回去接受龙之怒。
     就像是夏侯渊、曹仁等战将得胜归来,最先是到曹操那里报到,然后才会回家一样。
     但曹操这一次竟然没有回许县,而是直接返回了邺城。
     众所周知,自从曹操拿下冀州后,邺城已经逐渐成为了曹操势力的第一政治中心,风头逐渐掩盖过许县。
     曹操选择回邺城这一举动显然已经对当前大汉朝廷和天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很多朝中大臣纷纷表示要对曹操惩罚,斥责曹操是彻头彻尾的汉贼。
     然而汉献帝只说了一句话,便让所有的汉臣都闭上了嘴巴。
     有本事去把曹操换了。
     在汉献帝眼里,或许曹操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忠臣,甚至说不上是忠臣。
     但曹操《十二月己亥令》所言,这天下若是没有曹操,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汉献帝主动给曹操封赏。
     只是曹操已经位居丞相,整个大汉朝廷的首官。
     这天下名义上除了皇帝,就他曹操权力最大。
     当然,实际上曹操虽无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实。
     汉献帝思来想去,总得给曹操表示些什么,于是便大笔一挥,写下了十七个字: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前十二个字,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不朝”,后五个字是汉献帝美好的愿望。
     所谓的“三不朝”,就是觐见皇帝礼赞官不用直呼其名、被赐予者入朝不用急步而行、进入皇宫可以佩戴长剑和不用脱掉鞋子。
     传统礼仪要求臣子觐见时,赞礼官需直呼官职、爵位及姓名,以体现君臣礼仪的等级森严。
     这种做法不仅强化了礼仪流程的规范性,确保朝会秩序井然,也是给皇帝一个提醒,眼前之人姓甚名谁,官居何职。
     “赞拜不名”允许臣子仅以官职称谓应答,免去直呼姓名的繁琐礼节。
     一方面体现了皇帝对其身份的特殊认可,另一方面也反应出皇帝对此人的重视,不需其他人员提醒就能记住其姓名。
     这一待遇通常授予功绩卓着或深受信任的大臣,如汉初萧何、唐代韩愈等。
     “入朝不趋”者便是上朝之时觐见皇帝不必疾步而行,更拉进了君臣关系,也能让曹操以后上朝更加从容。
     这一幕让笔者想起了影视剧中的李达康。
     至于“剑履上殿”,那是更为大胆的突破。
     历朝历代,所有臣子上朝觐见皇帝都需要卸下武装以示忠诚,脱下鞋子以示敬重。
     一方面杜绝了刺客混入其中的可能性,要知道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上朝行刺之时并不少见,另一方面也能表明臣子的忠心,在皇帝面前坦坦荡荡。
     同时获得“三不朝”的臣子在历史上并不多。
     西汉时期,因军事成就非凡,韩信成为第一名“三不朝”待遇之人。
     唐朝时期,因文学方面的成就,韩愈被赐予“三不朝”待遇。
     宋朝时期,因军事成就彪炳,岳飞被赐予“三不朝”待遇。
     

第230章 三不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