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
至少能看出两个问题。
一是曹操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亲征。建安二十四年的曹操已经六十五岁,属于古代的高龄,加上常年征战,精神压力较大,头疼病一直困扰着他,身体已经难以支撑他长期奔波和高强度的前线对战。
曹操是曹魏集团的绝对核心,其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北方的稳定,一旦在前线出现意外,曹魏内部很可能陷入混乱。因此,“保存自身、稳定中枢” 成为首要优先级,而非冒险亲征。
二是战略核心的转移。除了当前曹操面临的荆州危机之外,还有合肥战线来自东吴压力,万一孙权不同意暂时联合曹魏,必然会与刘备势力一同加强进攻,同时曹魏势力内部因常年作战导致百姓生活压力急剧增加,造反的可能性也在急剧升高。
内忧外患的条件下,汉中亲征就是最好的印证,如今襄樊支援,曹操自然不能在亲自前往。
当然,选择让徐晃领兵,足见曹操对徐晃的信任。
要知道,前不久派出的最好外姓将领已经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关羽。
此次再派出的支援将领若是受到影响,很容易成为第二个于禁,不仅救援不了襄樊,反而会给关羽送去兵力。
而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除了有出色的统军才能和强悍的战力外,最重要的是忠诚度绝对可靠。
只不过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大军进至樊城北的阳陵坡驻扎后便未再前行。很多部中将士催促徐晃赶快出兵救援,赵俨却对众将说,不能着急,得先让曹仁知道救兵已经到了,再里应外合发起进攻,才有可能获胜。
众人觉得有道理。
为了支持徐晃驰援,曹操又派将军徐商、吕建给徐晃传令:“要等到兵马集结后,一起出击。”
在徐晃援兵来之前,关羽为了切断南阳与樊城之间的联系,就命前部人马屯兵在南阳与樊城之间的偃城。
徐晃就假装修筑长堑,要切断蜀军后路。
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
徐晃就乘势进据偃城,两面连营,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徐晃的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远,在战场上可以说是面对面的距离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九月,相国西曹掾魏讽趁曹操出征未反时,暗结义士,与长乐卫尉陈祎等人谋袭邺城。
曹操的后花园又将迎来一波动乱。
好在魏讽还没有行动,陈祎因为害怕把事情告诉给太子曹丕。
曹丕当即诛杀魏讽,连坐而死者数十人。
魏讽死后,钟繇被罢免,中尉杨俊左迁。
曹操叹道:“魏讽之所以敢有反心,是看我的爪牙大臣们无法遏制内奸防备阴谋。我怎样能得到像诸葛丰那样的人,使之替代杨俊呢?”
桓阶向曹操推荐徐奕,曹操便让徐奕担任中尉。
同年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雒阳,一方面震慑后方想要趁机捣乱的反贼,另一方面更是要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这也是曹操生平当中的最后一战。
喜欢。
第253章 最后一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