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最厚,蒸汽机发明之后,工业水平是仅次于海防的。
很快,煤矿边角料,也开始完成了向蜂窝煤的华丽转身。
工厂利用筛选下来的煤粉和碎煤,掺上海参崴本地易于获取的黏土。
仿照海防的模式,用蒸汽动力压制蜂窝煤。
这对海参崴居民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冬天,蜂窝煤温度不够,他们习惯烧煤炉。
不过眼下冬天结束,这玩意做饭还是不错的。
海参崴的蜂窝煤生产,开始是为了自给自足。
但很快,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这一日,一艘来自山东登州的商船,满载着粮食、蔬菜和日用杂货,驶入海参崴港,准备在此交易些皮毛、山货后返航。
船主王掌柜是个精明人,下船后四处转悠,寻找商机。他一眼就看到了那堆积如山的蜂窝煤,以及当地人普遍使用的煤炉,顿时眼前一亮。
山东等地虽也产煤,但多为散煤,燃烧效率低,烟尘大,且运输不便。
再者,山东经数千年开发,人口密集,许多山林都光秃秃的,老百姓也有获取燃料这一痛点。
王掌柜好奇地凑近观察,又向当地居民打听这蜂窝煤的用法和好处,听着居民们描述其耐烧、火旺、省事、干净的优点,王掌柜的商业嗅觉立刻被触动了。他找到工坊的管事,试探着询问价格。
王掌柜是见过世面的人,很快,他发现了商机。
管事见有商人问价,自是欢迎。毕竟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王掌柜略一算计,发现即使加上运费,运到山东登州、莱州等地,其价格也极具竞争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沿海缺柴少煤的地区而言。
“这买卖做得!”
王掌柜一拍大腿,当即决定,返航时就用压舱的石头,装上一大批蜂窝煤试试水。
第一次,他没敢多运,只装了小半船。商船一路南下,抵达登州码头时,王掌柜学着海防的样子,在码头边摆开几个煤炉,点燃了蜂窝煤,现场演示起来。
那蓝汪汪的火苗,那长时间不熄的燃烧,那相对轻微的烟尘,立刻吸引了码头工人的围观。当得知这神奇的“煤饼”价格后,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登州城。
“听说没?从北边海参崴来的好煤,做成饼子,耐烧得很!”
“比咱这的木头强多了,便宜还干净!”
“走,去看看!”
半船蜂窝煤,不过两三日,便被闻讯而来的农民、渔民、乃至一些小作坊抢购一空。
王掌柜赚得盆满钵满,大喜过望。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条绝佳的思路:北地有余而南需,海路畅通,利差可观。
从此,王掌柜的商船成了海参崴港的常客。每次北上,他运来山东的粮食、蔬菜、瓷器,满足海参崴这座新兴城镇的生活需求;每次南下,除了皮货,一些工业品,他的船舱里则塞满了海参崴生产的蜂窝煤。
他的成功,很快吸引了其他山东、乃至辽东的商人加入进来。
喜欢。
第201章 海参崴新变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