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1章 以商谋国[2/2页]

梦回春秋当大王 昽柒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们如同蚁群,冒着尚未散尽的硝烟与坠石的风险,蜂拥而上。铁钎凿入炮火撕裂的裂缝,号子声震天动地,巨大的滚木被数十人推动,将裂开的巨石撬离山体,推下深渊。汗水、尘土与偶尔的血迹混合在一起,浸透了他们简陋的麻衣。
     险峻之处,栈道工如猿猴般悬于千仞绝壁。腰间缠着粗麻绳,手持铁锤钢钎,在几乎无处立足的峭壁上一点点凿出孔洞,插入横梁,铺设木板。时有绳索磨断或失足坠落者,凄厉的惨叫很快便被山谷的风声和工地的喧嚣吞没。
     户部设置的粥棚日夜不息,确保米粮供应,随军医官在工棚区穿梭,处理着砸伤、崩伤和热毒。工部的算学家与测工则奔波于各段工地,核对图纸,测量方位,确保商道在如此野蛮的开凿中仍能保持大致平直,避免走入绝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伤亡与困难每日都在发生。岩层比预想更硬,雨季的山洪冲垮了刚刚成型的路基,民夫中亦有怨言与疲惫。消息传回宫中,姬长伯只批复八字:“抚恤从优,工期不改。”
     压力之下,公输淳与工匠们迸发出惊人的智慧。他们改进了火炮的用量,以更少的火药造成更有效的崩塌;设计了更稳固的悬空支架系统;利用水力驱动巨锤粉碎巨石……工程的效率在血泪与智慧的浇灌下,缓慢却坚定地提升。
     与此同时,贾富组织的庞大商队已开始准备汉国特产,其中三千匹光泽绚烂的蜀锦已经蓄势待发,随后商队通过尚且崎岖难行的旧道,先行抵达了饥荒蔓延的郑国。
     郑国境内,此时已经饿殍遍野,人心惶惶。
     华丽的蜀锦在此地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如此诱人。
     贾富并未入朝堂,只于市集立帐,公然宣告:“汉王仁德,知郑国饥馑,愿以蜀锦易人。一匹锦,换一匠人;三匹锦,换一识文断字者;若有铸剑大师,十匹锦即刻奉上!”
     起初,郑国贵族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蜀锦聂美丽,但却不能果腹,在这饥荒的年景,谁还会要那蜀锦?
     但饥荒不等人,家中存粮耗尽,精美的锦缎既不能果腹也不能御敌。
     很快,第一个小工匠被家人领着,颤抖着换走了一匹蜀锦,随后用这蜀锦从贵族手上换到了足以让全家度过数月饥荒的粮食!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
     为了活命,为了家人活命,无数匠人、破落士子,甚至一些掌握特殊技艺的官奴,纷纷涌向贾富的营帐。
     青铜匠、陶工、木匠、识得百草的医者、精通筹算的门客……他们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与生存的渴望,登上了汉国西去的马车。
     偶尔有一两位白发苍苍的铸剑师出现,立时便引起轰动,被贾富奉为上宾,以十匹重锦礼送而去。
     人群聚集在贾富的商队之中,然后有序的沿着刚刚开拓、尚且尘土飞扬的新商道脉络,逆向流入汉国。
     他们沿途所见,是震耳欲聋的炮火,是悬于绝壁的夫役,是汉国以惊人意志劈开群山的壮阔场景。惊骇之余,一种对于这个西方之国强大组织力与野心的模糊认知,悄然生根。
     三个月期限将至。
     一条蜿蜒却坚实的新商道,终于如同巨斧劈开的裂痕,贯穿了莽莽秦岭,将上庸与中原边缘紧密相连。它或许还不够宽阔平坦,但已足以让满载货物与希望的马车队伍通行。
     姬长伯站在新落成的隘口关楼上,夜风猎猎。身后,是灯火通明、正在快速吸纳中原流散技艺的汉国工坊;身前,是通往广阔却混乱的中原的漆黑孔道。
     “路,通了。”他轻声道。
     三个月后,当第一支从汉国新路而来的庞大商队出现在郑国新郑街头时,满城轰动。
     不仅因那些流光溢彩的蜀锦,更因商队带来的成车的粮食,成车的金银!这些都可以换,只要是工匠,是士子,都可以换!
     恰逢郑国大旱,国库空虚。郑公望着呈上的蜀锦样本以及汉国产的上好粟米,最终咬牙下令:“准汉商设招贤馆,广招贤才!”
    喜欢。
  

第211章 以商谋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