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府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过英吉利大使馆崭新的尖顶。
公使乔治正站在使馆露台,手中捏着刚从国内送来的信函,信纸边角已被海风濡湿。
身后的秘书怀特匆匆赶来,递上译好的文书。
“公使阁下,清国已同意每日外销三百份痘苗,每剂五十两白银,条件是我国需按‘百剂换一名的比例接纳留学生,入顶尖学府攻读数理专业。”
乔治指尖划过“五十两”“百剂换一名”的字样,望向使馆外繁忙的港口——满载东印度公司棉花的商船正缓缓靠岸,华商与英商在栈桥上议价,远处清国海关的缉毒船桅杆上,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大清皇帝比青岛府的老顽固清醒多了。”
乔治轻笑,转身对怀特道,“国内疫情正急,利物浦的纺织厂已停工过半,国王陛下的亲笔信催得紧,五十两虽贵,但我们别无选择。”
怀特面露难色:“可牛津、剑桥的董事会绝不会轻易松口,国内现有的四百多清国留学生已让他们颇有微词,按这比例,一万剂就要再收一百人。”
“去年波斯王子求入学时,他们也这么说。”乔治走到地图前,指尖点向大清版图。
“但波斯没有痘苗,更没有上亿人口的市场,给清国回函,我们接受‘百剂换一名的条件,若能增加日供量,可开放兵工厂参观。”
乔治望着暮色中的青岛港,眼中闪过算计。
“即便给清国一千留学名额又如何?远渡重洋求学四载,每人衣食住行、书籍仪器至少耗银一万两,这笔钱最终多半流入伦敦商栈、曼彻斯特棉厂,尽数进了我们的口袋。”
乔治指尖轻叩地图上的清国疆域,眼中闪过深算。
“眼下荷兰在南洋蚕食商路,西班牙垄断马尼拉贸易,沙俄觊觎清国东北皮毛,我们正需借清国之力牵制对手。
董事会该明白,这买卖赚的何止是银子,更是长远的战略主动,稳赚不赔。”
怀特蹙眉道:“可董事会总以‘学术传统为由抵触,他们担心清国留学生太多,会影响本土学生的资源分配。”
乔治闻言冷笑一声,将信函拍在露台栏杆上。
“学术传统?当年他们为了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连教会的‘禁商令都能撕碎,现在倒跟我谈传统?”
乔治转身盯着怀特。
“你去告诉董事会,清国留学生不是来‘分资源的,是来当‘桥梁的。
清国的科举士子视数理为‘奇技淫巧,可他们的皇帝已经意识到,没有精准的枪炮和先进的造船技术,龙旗迟早会被洋枪打落。
这些留学生越熟悉我们的文化,清国上下就越清楚,想要追赶就得跟我们打交道——他们的矿场需要我们的蒸汽抽水机,纺织工厂需要我们的棉花,造船厂需要先进造船技术,甚至连新军操练都得参考我们的章法。”
怀特仍有些犹豫:“可国内报纸已经在骂‘黄种人污染学术殿堂了,下议院还有议员提议限制清国留学生数量。”
“让他们骂。”乔治抬手理了理领结,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等利物浦的烟囱重新冒烟,曼彻斯特的纺织机转起来,议员们会忙着给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敬酒,报纸会把清国留学生写成‘文明交融的使者。
怀特,政治和生意的本质从来一样——谁能带来真金白银,谁就能定义‘传统和‘文明。”
怀特终于点头,将乔治的话一一记下。
海风裹挟着远处华商的叫卖声飘来,乔治望着港口穿梭的商船,嘴角勾起一抹算计的笑意。
上海的雨丝裹着潮湿的闷热,打在西班牙公使馆的雕花铁窗上。
公使阿戈特将一份刚从京城辗转送来的信函狠狠摔在红木桌上,瓷质咖啡杯被震得跳起,褐色液体溅在烫金纹章
第229章 西班牙低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