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3章 废除宗室特权[1/2页]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凉拌日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次日午后,暑气稍歇,吴淑度捧着用深蓝锦缎重新装帧的《炎黄会典》最新稿,踏着水泥路走进养心殿。
     殿内檀香袅袅,弘历正临窗翻看各地奏报,见他进来便放下朱笔。
     “这次稿件,可有新的眉目?”
     吴淑度将典籍置于案几,躬身道。
     “臣按皇上训示,补入藩属文书与边疆民俗实证,各族文脉互通之处皆附双证,草原、雪域、藩属记载均较前次大幅增加。”
     弘历指尖抚过“风谣卷”中琉球龙舟与中原竞渡的对照图谱,又翻到蒙古冬储肉干与晋商技艺的渊源考证,嘴角渐渐扬起。
     “花椒面的来历都写得这般清楚,可见用心了。”
     逐卷细阅至末页,弘历合上典籍,墨香与陈旧纸味仍萦绕鼻尖。
     “各族节庆互鉴、技艺同源的脉络已明,‘多元一体的根骨立住了。
     虽后续出版仍需随新证增补,但眼下已够‘民心典的分量。”
     弘历抬眼吩咐李玉:“传旨,用澄心堂纸精印,封面以玄色绫锦镶边,烫金题‘炎黄会典四字,扉页增目录、撰稿人名录。
     此外,凡参与编纂者,各赏白银百两,政绩记优,日后晋升优先考量。”
     吴淑度躬身谢恩,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臣代北大学子谢皇上隆恩!”
     消息传回北京大学,编纂室里一片欢腾。
     “这银子可得好好筹划筹划!”王文治摩挲着银元哈哈大笑。
     “先去城南那家老字号给医馆休养的同窗捎两盒润肺膏,再请大伙去‘聚贤楼吃顿热乎的——他们家的红烧肘子,上次路过闻着香味都走不动道!”
     郑板桥捋着胡须附和:“再加一坛绍兴黄酒,咱们这些人熬了大半年,是该好好松快松快。
     再置办两身新华服,瞧你们袖口磨的,都快透光了。”
     杭世骏指着案上的定稿本笑道。
     “我看最该犒劳的是这双眼睛!不如去琉璃厂买些上好的墨锭和宣纸,给大伙当谢礼——往后查史料写批注,也能顺手些。”
     角落里的周宏却将青瓷茶杯重重一放,茶水溅湿了《中华日报》的版面。
     “不过编些市井琐事,竟得这般重赏?”李安助教咬牙道,“咱们寒窗苦读几十年,反倒不如几个喝洋墨水的毛头小子!”
     嫉妒如野草疯长,几人私下串联,在坊间小报上匿名发文,称吴淑度等人编撰的《炎黄会典》“弃经史根本,拾蛮夷琐事”“留洋学子乱改典籍,实为祸国之举”。
     此文刚刊印半个小时,国安局密探便循着墨迹源头查到周宏等人头上。
     养心殿内,弘历看着密探呈来的小报,脸色沉如寒铁。
     “朕容他们观望,却容不得他们毁谤民心工程!”
     当即朱批:“周宏、李安等私议朝政、诋毁典章,即刻开除北大教职,家产抄没充公,家眷流放澜沧省屯田,永世不得回京。”
     旨意传至北大那日,周宏等人正对着赏赐清单唉声叹气,见宫廷太监持旨而来,顿时面如死灰。
     郑板桥望着他们被押离的背影,对身旁学子道。
     “学问若存私念,纵有十年寒窗,终成无根之萍。”
     吴淑度站在案前,望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炎黄会典》定稿本,忽然明白弘历的深意——赏赐是嘉勉,严惩是立规,唯有让真心做事者得荣,让心怀叵测者受惩,这“民心典”的根基才能真正扎牢。
     窗外蝉鸣渐歇,远处传来印书馆筹备刊印的动静,一卷凝聚各族文脉的典籍,终将循着水泥路,走向九州万族的案头。
     ……
     养心殿。
     群臣分列两侧,气氛因宗人府后继人选的议题渐趋凝重。
     弘历端坐御案后,指尖轻叩着奏折,目光落在兵部尚书傅鼐身上。
     “怡亲王过世已满一月,宗人府事务停滞不前,你常年与宗室打交道,有何见解?”
     傅鼐躬身出列,声音洪亮。
     “回皇上,宗人府掌皇族玉蝶、爵禄、刑名,干系重大,非宗室亲支难以服众。
     依臣之见,可从近支亲王中择贤任用,庄亲王向来稳重,果亲王熟悉典制,二者任选其一,必能安定宗室人心。”
     傅鼐特意加重“宗室亲支”四字,目光扫过众臣,显然觉得此议天经地义。
     弘历未置可否,转而看向户部尚书苏琦。
     “苏琦,你管钱粮,宗室俸禄、玉牒修撰皆需户部协办,你怎么看?”
     苏琦拱手道:“皇上,宗人府人

第233章 废除宗室特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