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宋嫂鱼羹的汤得用鱼骨熬,奶白色才算好。”王掌柜对学徒说,手里的刀飞快地切着豆腐,豆腐丁大小均匀,落在盘子里悄无声息,“鱼肉要最后放,烫一下就熟,老了就不好吃了。”
学徒点点头,手里的勺子正搅拌着汤锅。奶白色的鱼汤翻滚着,飘着笋片和香菇的香。王掌柜把腌好的鱼片倒进去,用勺子轻轻推开,鱼片很快变白卷曲。他撒上胡椒粉、葱花,滴了几滴香油,鲜香味瞬间灌满了后厨。
晌午时分,酒楼里坐满了客人。跑堂的伙计端着鱼羹穿梭,青瓷碗里的鱼汤奶白,鱼片粉嫩,笋片翠绿,撒着金黄的蛋丝,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王掌柜的鱼羹,真是一绝!”客人舀了一勺,鲜得眯起眼睛,“这鱼肉嫩得像豆腐,汤鲜得掉眉毛!”
王掌柜站在柜台后,看着客人吃得满意,脸上露出笑容。后厨的灶台上,汤锅还在冒着热气,案板上的鱼鳞和鱼骨已经收拾干净,只有空气中还留着鱼羹的鲜香,混着窗外的雨丝,透着江南的温润。
第四章 市井小吃藏乾坤
元丰六年的重阳,成都府的巷子里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李婆婆守着炭炉,铁锅里的栗子“噼里啪啦”响,她用长柄铁铲不停翻炒,栗子壳裂开的缝隙里,冒出金黄的果肉香。
“李婆婆,来一斤栗子!”穿粗布衣裳的妇人停下脚步,怀里抱着个熟睡的孩子。
李婆婆用漏勺舀起栗子,在麻袋上磕了磕,栗子壳纷纷脱落:“刚炒好的,热乎着呢!给你挑个个大的。”她捡了几个饱满的栗子放进纸袋,又抓了两个塞进妇人手里,“给孩子尝尝,甜着呢。”
巷子另一头,张二哥的“糖油果子”摊前围满了孩子。糯米粉搓成球,串在竹签上,放进热油里炸得金黄,捞出来滚上白糖和芝麻,咬一口酥脆甜香,孩子们吃得满嘴是糖,笑声在巷子里回荡。
“张二哥,再炸两串!”一个孩子举着铜钱,踮着脚喊,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张二哥麻利地把糯米球下锅,油锅里的泡泡“咕嘟”响,金黄的果子在油里翻滚。他捞出来沥干油,在糖罐里滚了滚,芝麻粘了满满一层,递给孩子:“慢点吃,别烫着舌头。”
拐角的“酸辣粉”摊前,刘婶正往碗里加调料。红薯粉在沸水里焯过,捞进粗瓷碗,浇上滚烫的骨汤,加一勺红油、半勺醋、一把香菜,最后撒上花生碎和黄豆,酸辣鲜香直冲鼻子。
挑夫们蹲在摊前,捧着粗瓷碗吃得满头大汗,辣得直吸气,却停不下筷子。“刘婶,再加点醋!”一个挑夫喊道,把碗递过去,碗底已经快空了。
刘婶笑着往碗里加醋:“慢点吃,不够再添,今儿的红薯粉管够。”她的手在调料罐之间穿梭,盐、醋、辣椒、香菜,每样都加得不多不少,刚好调出最地道的酸辣味。
日头西斜,巷子里的烟火气更浓了。李婆婆的炭炉里还剩些栗子,张二哥的油锅渐渐凉了,刘婶的调料罐空了大半。孩子们舔着嘴角的糖渣,挑夫们抹着额头的汗,妇人抱着孩子往家走,纸袋里的栗子还冒着热气。
第五章 食文化里见风华
淳熙年间的冬至,汴梁、临安、成都的厨子们齐聚在京城的酒楼,交流厨艺。张老汉的儿子张宝带来了新做的蒸梨,王掌柜的徒弟李方端着宋嫂鱼羹,刘谨的徒弟赵安展示着蟹酿橙,个个脸上带着自豪。
“我爹说,做蒸梨得选霜打过的梨,蒸的时候加几粒川贝,止咳润肺,冬天吃最好。”张宝切开蒸梨,里面的川贝已经化了,梨肉软糯多汁。
李方舀起鱼羹:“王掌柜教的,做鱼羹得用活鱼,现杀现做,汤要熬到奶白,鱼片烫一下就好,这样才够鲜。”他给每人盛了一碗,鱼片在汤里轻轻浮动。
赵安举起蟹酿橙:“刘公公说,这菜讲究的是荤素搭配,橙子的酸甜中和蟹肉的腥,蒸的时候要用小火,才能保住两样食材的本味。”他切开橙壳,蟹肉的鲜混着橙子的香,引得众人直吸气。
酒楼老板笑着说:“咱们大宋的吃食,讲究的就是个‘巧字。寻常的食材,经巧手一做,就成了美味。蒸梨、胡饼、鱼羹、蟹酿橙,看着简单,里面藏着的都是心思。”
正说着,外面进来几个西域商人,闻到香味就停下了脚步。一个商人指着蟹酿橙,用生硬的汉语问:“这是什么?闻着真香。”
赵安给他切了一块:“尝尝,这是我们大宋的蟹酿橙,用橙子和蟹肉做的。”
商人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好吃!比我们的烤肉还鲜!”他又尝了鱼羹,喝了口茶汤,连连点头,“大宋的吃食,真是太奇妙了!”
众人听了都笑起来。张宝说:“我们早市的蒸梨、胡饼,平民百姓都吃得起;御膳房的蟹酿橙、浮元子,精致讲究;江南的鱼羹,水乡味浓;成都的糖油果子,带着烟火气。不管是宫里还是民间,都能吃出花样来。”
李方点点头:“这就是咱们大宋的食文化,食材不分贵贱,用心做了,就是美味。”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桌上的菜肴上,蒸梨的甜、鱼羹的鲜、蟹酿橙的香,混在一起,暖融融的。西域商人掏出钱袋,要买下所有的菜,说要带回去给族人尝尝;酒楼老板忙着招呼,让厨子们再做几份;张宝、李方、赵安看着眼前的热闹,心里都透着自豪。
大宋的食文化,就藏在这蒸梨的甜、胡饼的香、鱼羹的鲜、蟹酿橙的巧里,藏在市井的烟火和宫廷的精致里,透着千年的风华,暖着寻常百姓的日子。
喜欢。
第733章 大宋食韵:舌尖上的千年风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