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36章 汴京疑云:斧声烛影里的皇位谜案[1/2页]

嘻哈史诗看古今 111永恒的不死鸟1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章 冬夜宫变起疑云
     开宝九年冬夜,汴梁皇宫的积雪压弯了宫檐的琉璃瓦。太祖赵匡胤的寝殿里,烛火摇曳,将窗纸上的人影拉得忽长忽短。殿外的侍卫缩着脖子跺脚取暖,哈出的白气刚冒出来就被寒风卷走,手里的长戟在雪光下泛着冷光。
     “晋王还在里面?”侍卫长低声问轮岗的小卒,呼出的气在嘴边凝成白雾。
     小卒点点头,往殿门瞟了一眼:“进去快一个时辰了,刚才还听见里面有斧子敲东西的声音,怪得很。”话音刚落,殿内突然传出杯盏落地的脆响,紧接着是重物倒地的闷声,烛火猛地晃了晃,窗纸上的人影瞬间消失。
     侍卫长心里一紧,刚想上前查看,殿门“吱呀”一声开了。赵光义站在门口,玄色锦袍上沾着雪沫,脸色在烛火下显得格外苍白,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冻梨,汁水顺着指缝滴在雪地,晕开小小的深色圆点。
     “陛下睡着了,你们好生守着。”赵光义的声音有些发颤,说话时哈出的白气格外浓重,他没等侍卫回话,转身就往自己的府邸走,玄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风雪里,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天快亮时,太监慌慌张张地跑出来喊人,声音抖得不成样子:“快!快传太医!陛下……陛下驾崩了!”侍卫们冲进寝殿,只见赵匡胤趴在龙案上,背上的龙袍皱成一团,案上的玉斧掉在地上,斧刃沾着点点暗红,旁边散落着翻倒的酒壶和碎裂的瓷杯,酒液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混着烛泪凝成了冰。
     太医赶来时,赵匡胤的身体已经凉透了。他把脉时手指不停哆嗦,脸色比尸体还要白,哆哆嗦嗦地回禀:“陛下……陛下已经去了,像是……像是突发恶疾。”说话间,眼睛不自觉地瞟向地上的玉斧,斧柄上还缠着太祖常用的明黄流苏。
     消息很快传遍皇宫,嫔妃们的哭声、太监的传令声、侍卫的脚步声混在一起,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刺耳。宰相赵普匆匆赶来,看到龙案上的狼藉,又瞥见地上的玉斧,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蹲下身用指尖碰了碰斧刃的暗红痕迹,指尖立刻沾上了黏腻的触感,放在鼻尖一闻,隐约有股铁锈味。
     第二章 金匮之盟藏玄机
     太祖驾崩的消息传到后宫,宋皇后穿着素服,抱着年仅八岁的皇子赵德芳,坐在冰冷的宫殿里发抖。殿门被推开时,她猛地抬头,见赵光义带着侍卫走进来,玄色锦袍外罩了件白麻孝衣,腰间却系着明黄玉带,在素白的宫殿里格外刺眼。
     “皇后娘娘,陛下遗诏传位于我。”赵光义的声音平静得可怕,从袖中取出一卷黄绸,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像是仓促间写就,末尾的玉玺印记却清晰可辨,“您和皇子们放心,我定会善待你们。”
     宋皇后抱着赵德芳往后缩了缩,目光落在赵光义身后的侍卫身上,他们腰间的佩刀闪着寒光,刀鞘上的铜环随着动作叮当作响。她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只能死死盯着那份遗诏,手指抠着皇子的衣角,把锦缎都攥出了褶皱。
     朝堂上更是一片混乱。武将们按捺不住怒火,开国大将石守信“啪”地拍响案几:“陛下昨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驾崩了?晋王拿出的遗诏谁见过?我看这里面有鬼!”他说话时手按在刀柄上,铠甲上的雪花还没融化,滴在金砖地上汇成小小的水洼。
     赵普站出来打圆场,手里的朝笏在胸前轻轻晃动:“诸位稍安勿躁,先帝早年确实与太后定下‘金匮之盟,若先帝不测,由晋王继位,以保大宋江山稳固。”他说着朝赵光义拱手,“晋王继位名正言顺,还望诸位以国事为重。”
     “金匮之盟?我怎么从没听说过?”石守信瞪着眼睛反驳,周围的武将纷纷附和,殿内的争吵声越来越大,梁柱上的积雪被震得簌簌落下,落在大臣们的朝服上,瞬间化成了水。
     赵光义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金漆碎屑溅落下来:“够了!先帝尸骨未寒,你们就要闹事吗?”他指着赵普,“赵宰相可以作证,金匮就藏在太后寝宫的匮子里,谁敢质疑就去开箱查验!”他说话时声音洪亮,震得殿内的铜钟都嗡嗡作响,腰间的玉带随着动作闪烁,像是在炫耀着什么。
     当天下午,太监果然从太后寝宫请出了金匮。打开时,里面的黄绸盟约已经泛黄,上面写着“兄终弟及”四个大字,确实有太祖和太后的亲笔签名,还有当年见证的太监画押。石守信盯着盟约看了半晌,突然冷笑一声,转身大步走出朝堂,铠甲的铁片碰撞声在空旷的大殿里格外响亮。
     赵光义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抬手示意太监收起金匮。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盟约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是给这桩突如其来的继位蒙上了层迷雾,看不清真假。
     第三章 兄弟嫌隙早埋下
     其实早在几年前,太祖和赵光义之间就有了嫌隙。那年征讨北汉,赵光义主动请缨挂帅,太祖却任命了大将潘美,还笑着拍他的肩膀:“二弟坐镇汴京更重要,这带兵打仗的粗活,还是让潘将军去做。”当时赵光义脸上笑着应承,转身离开时,玄色的袍角却狠狠扫过殿门的门槛,差点带倒旁边的香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汴京的酒楼里,常有官员私下议论。有次石守信喝多了,拍着桌子说漏了嘴:“上个月我见陛下和晋王在御花园争执,晋王手里的玉斧差点掉在地上,陛下气得脸色铁青,指着宫门让他滚,你们说这兄弟俩到底闹了啥别扭?”同桌的官员赶紧捂住他的嘴,示意他别乱说,可话已经传开,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了大街小巷。
     太祖晚年越来越喜欢单独召见赵普。两人常在书房密谈到深夜,宫女们路过时,总能听见里面传出争执声,有时是太祖拍桌子的巨响,有时是赵普压低的劝说声。有次小太监送茶进去,见太祖指着地图上的吴越地区发火,赵普在旁边拿着笔写写画画,案上的玉斧被推到了角落,斧刃闪着寒光,像是在无声地见证着什么。
     赵光义也没闲着。他借着晋王的身份,频频宴请朝中大臣,每次都用最上等的“醉流霞”招待,席间还会送上金银珠宝。兵部尚书楚昭辅的小妾就曾炫耀:“晋王送的金镯子,比宫里娘娘戴的还要沉,上面的宝石能映出人影呢。”这话传到太祖耳朵里,他只是冷笑一声,把刚做好的“万里江山图”狠狠卷了起来,画轴撞在龙案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最让人起疑的是太祖驾崩前三天。那天汴梁城飘着小雪,太祖带着赵德芳在御花园赏梅,远远看见赵光义带着几个侍卫走过,侍卫腰间的佩刀比寻常规格长了三寸,刀鞘

第736章 汴京疑云:斧声烛影里的皇位谜案[1/2页]